
《攀登者》的票房如今已被《我和我的祖国》和《中国机长》远远甩在了后面,豆瓣评分也直跌到6.6分,它的许多槽点都被其他影评朋友写得差不多了。但作为三部电影中看的第一部电影,同时也是看完觉得在整体上故事层次鲜明且在过程中有些感动的电影,我想从不同角度来解读一下。
尽管,电影以“攀登者”的名字讲了不少爱情故事似乎有些跑偏,它致敬英雄的前期宣传也使得大部分人看完有了心理落差,这是无法忽视的一些问题。

那么,假如不去对比那个真实故事背景和不与宣传较劲,而是把它当成一部爱情电影来看呢?
假如把《攀登者》当成爱情电影来看,你会发现一个在梦想与爱情之间抉择且不善于表达的男人有多么难,你会发现原来吴京的演技也很在线,你会发现两个深爱的人之间很多时候真的像一个在莫斯科一个在中国一样隔了一座珠峰般的高山。
假如把《攀登者》当成爱情电影来看,你会发现方五洲耍酷却灵活地爬上厂房顶端,只是为了向心爱的女人展示自己的勇气和担当而赢得信任,而不是作秀;你会发现徐缨不要命地顶着风暴上山是为了和有可能再也见不着面的男人道别,而不是犯傻;你会发现徐缨从电影开始的旁白到最后的死去都是为了表明他内心一直就支持心爱之人的梦想而放弃爱情的占有。

假如把《攀登者》当成爱情电影来看,你会发现电影的内核不仅仅是要向真实故事中的英雄致敬,更是要向每个执着于热爱(无论是人还是梦想)的人致敬,方五洲不仅要尽全力完成登顶珠峰的“任务”,更是要弥补第一次为了救人而弄丢摄影机,最终未能让其它国家承认中国登山队员曾登顶珠峰的事实所留下的遗憾。
假如把《攀登者》当成爱情电影来看,你会发现方五洲在锅炉房面对背后质问他心里是否有她的徐缨时,内心对梦想被剥夺的无奈与担心爱人离去的恐惧,你会发现当徐缨因为别人在窗外扔石头跑出去说出那句“是男人就别躲着,敞亮点”的双关语时,一语中的地说出了多少恋人中的那些软弱,你会想到爱情的力量有时候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当下面临的一切困难!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去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徒手攀岩》,其中男主最终登上最难的酋长岩之前也曾经历失败,一方面因为不少攀岩爱好者死于攀登酋长岩的途中而产生的畏惧,一方面因为担心自己出事后伤害到刚刚相爱不久但深爱他的女朋友,而之后与女朋友的更多接触,以及完全得到她的信任和支持后,他顺利登顶酋长岩。
《攀登者》或许正是借鉴了一部分《徒手攀岩》的故事内核——一个男人在梦想与爱情之间如何抉择和一个女人在支持爱人的梦想与占有爱人之间如何抉择——来安排的,但是因为对中国人有重大意义的真实故事背景,《攀登者》没能在真实故事与改编中平衡得当,留下了不少槽点。

尽管如此,《攀登者》爱情的故事层次是清晰的——首先是方五洲和徐缨两个人从认识到互相心仪,然后因为方五洲接受任务第一次登顶珠峰到回来准备娶她,再是因为攀峰证据不足使得他开始自甘堕落拒绝爱情,最后再次接到任务而且得到了她的支持和帮助并最终取得成功。
这个爱情故事的三个层次清晰且双方情绪逐渐递进,吴京和章子怡各自的表演也非常生动。方五洲痴情但隐忍,徐缨主动但纠结,他更想选择梦想,而她更想选择占有爱情。或许作为男性,我的感动正是源于徐缨的妥协而表现出我在爱情层面的自私,那么倘若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情感建立在“为国登顶”之上时呢?我想,女性也会选择支持方五洲吧。

假如这样看待《攀登者》,是否电影的核心依然是登山呢?
只是,电影将爱情作为方五洲在登顶珠峰前面临的一个更大困难时,我们大部分观众都认为电影以爱情为主,而登山为辅了。但是倘若以爱情电影的视角去思考《攀登者》,会发现他们的爱情最终却是为“登山”的主题服务的,看似他们互相在登山与爱情中挣扎,实则在面对更大的使命需要时,他们甘愿放弃个人的梦想与爱情。
此外,电影中张译饰演的曲松林这一人物,也从战友情的角度诠释了在使命面前一切都可以放弃。第一次登山方五洲为了救他丢掉了摄影机,最终没能留下材料使得他们登顶珠峰的事实不被国外承认。这对于冻坏了腿失去机会再次登山的曲松林而言无疑造成巨大打击,他因此对方五洲不但没有感恩,反而是怨恨。因为在背负的使命之下,他认为个人的生命可以放弃!

当然,后来曲松林因这样的心理固执己见,错误指挥而失去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后,他最终承认方五洲说的“紧要时刻人命比使命更重要”是对的!因为,生命是一切的前提!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否也是我们应该给到《攀登者》一个好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