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默呼吸(2022)的劇情介紹
三姐弟生活在中國西南的山區,這裡的田園生活曾被無數的詩人所贊美。但是現在,他們的生活被塵肺病牢牢的束縛,整個家庭陷入無盡困頓,父親的生命也在無聲中消失。
塵默呼吸(2022)的影評
為什麼紀錄片
告别雲之南紀錄影像展十二年,或以有片單公布的最後一屆計算,為十年。在昆明看了李維的作品《塵默呼吸》,和十二橡樹藝術中心在場觀衆一樣,我也是第一次觀看。拆解片名可得,它是關于塵肺的塵,沉默的默,關乎生與死的呼吸。詞彙組合一起,電影呈現 ...
具體的人
類似 Mariupolis 的紀實方式。給五星也不是因為覺得導演或者電影有多牛逼什麼的,隻是感覺對于這樣的題材來說其實就像這樣把具體的人的具體的苦難忠實地沉浸式地紀錄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分量也已經足夠沉重。在此之上如果導演再做什麼 ...
年輕的死亡叙事——談李維《塵默呼吸》
對于個體來或,不可抗拒的慢性死亡差不多都是同一個故事:财富和資源可以讓身後人過的更好,卻不會改變當事人自己在漫長的痛苦中坐以待斃的絕對境遇。還原到這一步,死亡對個體是平等的。一旦換以家庭而論,死亡就會變成完全不同的故事,對塵肺病人家 ...
這次的李維克制,冷靜,不直接展示塵肺病病人的痛和苦,着墨更多在父親母親,孩子和周圍鄰居之中,旁觀整個家庭和周遭的呼吸陣痛。
正如同借綠豆的那一段,小到粉塵可以緻人死地,小到綠豆都是一家的負擔。
王蛋清的朋友作品,盡快蛋清放映和大家相見。
腫脹的身體越過屏幕擠壓我的呼吸,老母親的身影沉重到令人窒息,而短暫的喘息并未在孩童視角下發生,反生發出更多有關未來的憂心。觀看正在發生的死亡實在令人透不過氣,尤其在察覺到它離自己不過一步之遙時,甚至會産生對“人和人生”的懷疑。我不知道這是“塵默”的結束,還是“沉沒”的開始。
#年度華語十佳 即使凝視塵肺病人的軀體變化本身已經足夠令人戰栗,斷裂的素材(大部分深焦鏡頭和偶爾凸出主體的淺焦)、拉風箱的畫面下還是暗藏了許多。開頭那顆田間嬉耍的長鏡,遠處飄渺的風聲;入葬時跟拍孩童的“沉默”和突然“消音”;孩子的嬉笑和死前哀嚎共處一室,雷鳴、雨擊和昏暗的天光,頭皮發麻。@蛋清放映
同樣拍生命垂危之際的人,李維不比王兵有溫度一百倍?
像片名給人的感覺一樣,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感到非常窒息。患病的男人一呼一吸都那麼的艱難,看過《肉蛾天》之後更加地能感到這種場面的可怕。最可怕的死亡不是墳墓裡的死亡,是纏繞在活人之間的死亡。整間屋子充滿了衰老和疾病的氣息,兒童的青春顯得格格不入。垂死的男人躺在他的孩子們旁邊,但他們的距離已經宛如陰陽兩隔,由此,其實我能理解孩子們對父親的疏離。
一個細節:男主人公吃的水果是梨(被認為是對肺病有好處)。
電影并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整部片子有些淺嘗辄止的倉促感。但仍有很不錯的鏡頭和場景。其實裡面的很多的場景我都能從記憶裡調出現實映照。而這部片子的切入視角與其說是塵肺病不如說是臨終者,農村貧苦家庭面臨中年人缺位的反應。小孩在天真與茫然間被迫地往前走,老人在無奈和悲恸中肩負起所有。而本應是頂梁柱的中年人隻能沉默地忍受病痛。三代人的精神世界還有太多值得去探索。而導演顯然過于被動了,他在期待故事和情緒闖到鏡頭裡來,而不是主動地挖掘情感。葬禮應該是很精彩的一場戲,但後面對着孩子們掐掉聲音的片段讓我覺得導演沒能走近孩子的世界,或許是因為我幼時相似的記憶吧。童年經曆過兩場親人的葬禮,到現在留下的記憶隻有聲音,雜亂的無序的吵鬧的,塑料的不鏽鋼的,大鼓的唢呐的,哭嚎的吵架的,我理解的不理解的,嗡嗡嗡嗡絕不是無聲的
父親去世一段 鏡頭一直緊跟孩子 認為這種方式是不妥的 至少很明确的一點是 大人們和鏡頭都在向小孩索求一個反應
關于“塵肺病”。明顯導演不知道他想拍什麼,換句話說,如果我身臨其境的話或許比看這個紀錄片更被打動。大概最後半個小時,也可能是當時拍到這或者剪輯剪到這,導演才意識到大女兒似乎可以成為這個片的主角。給人感覺就是,來别人家一年了,發現大女兒最有“魅力”,然後開始着重關注她。讓人忍不住發問,那你早幹嘛呢?很真誠,也很多“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