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2012)的劇情介紹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納粹德國高官、素有“死刑執行者”之稱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進行審判。已在美國居住多年的著名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巴巴拉·蘇科瓦BarbaraSukowa飾)受《紐約人》邀請為此次審判撰稿。當漢娜·阿倫特前往耶路撒冷觀看審判後,卻在艾希曼的闡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學思考之間發現了分歧。當阿倫特将艾希曼當年的行為提高到哲學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發了社會上的惡評和抨擊,一些漢娜·阿倫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絕交反目。這個當年海德格爾門下最得意的女學生在急風驟雨中想全身而退,卻發現一切都已經不像自己預計的那樣簡單。
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2012)的影評
勿以平庸解讀平庸之惡
此中奇怪的現象,惡的banality and thoughtless,仍然有論調說艾希曼——個性平庸,思想愚鈍,陳腔濫調——典型的官僚主義産物不“平庸”,基于中文字義扣“平庸”的字眼。什麼思想決定人如何看艾希曼,影片中道貌岸然聚在一 ...
關于“思考”
電影全篇強調“思考”的重要性,這也是漢娜思想的核心。正是因為“思考”我們才區别于動物,我們才是人。艾希曼作為納粹頭子,死人執行官,并不似我們心目中所想的具有殘暴的反社會動機,而隻是一個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普通人,是喪失了思考能力的機器 ...
小感想
本片對我有着獨特的意義。曾和一位新認識的朋友聊天時說,自己尚未想清楚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對方便自然地問起了我理想的生活方式為何,而後的回答過程中,浮現于我腦海裡的,并不是對某一種生活方式的具體想象,而是一個人——漢娜·阿倫特 ...
思考不需要知識
漢娜阿倫特✦充滿魅力的女性思想者阿倫特于1906年在德國出生,1975年去世。在德國時因為猶太人的身份,面臨種族主義的迫害,并因此流亡他國,在流亡他國期間,還不得不做零工度日,同時着手自己的學術研究,甚至在流亡法國期間,還曾被關入集 ...
另一位榜樣
試圖通過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去理解智慧者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最快捷的笨辦法是讀書。但是電影片段展現人生,呈現出另一位與波伏娃相同又不同,獨特的女性樣本,簡直令人着迷。女性之所以不敢顯露鋒芒,是因為沒有獨樹一幟、優異到脫離通俗男性社會規 ...
中國人從來不會思考惡是平庸,善是激進這類曆史觀點。善惡絕非二元對立。
平庸的惡真是個好話題。導演截取了漢娜生命中最戲劇性和激烈的一段,所以一點不覺得悶。獨立思考與表達真實想法的勇氣。太适合我們了。審判一段面對真實影像也是妙筆,既讓觀衆視線等同于漢娜。同時也強調了導演的态度,這種事、那個人是不能,也不應該被扮演的。隻應客觀呈現。
2012年的德國片,女導演曾經是施隆多夫的前妻,和我同年42年出生,拍此片時已經70歲了。片子拍得老辣、簡潔。最重要的是此片讓我認識了這位寫過《極X主義的起源》一書而聞名的德國女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知道了她六十年前那場因“為納粹辯護”引發的軒然大波,和她不放棄、不妥協,堅持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平庸的惡”之哲學論斷,值得補看!
真理無懼千夫所指,平庸即惡萬衆愚癡。
推薦(其實我很想說"是中國人都應該"看一看,想一想民族主義、曆史仇恨、文革)!DL:http://pan.baidu.com/s/11NlSi (中、德字幕)"為什麼我要愛猶太人?我隻愛我的朋友 —— 那是我唯一有能力去愛的。" 這幾句私下的話比不上理論語言那麼道貌岸然,但真正理解了的話,在深度上不陋分毫。
定位尴尬,介于故事片和紀實片之間;剖析尴尬,介于詳盡和深刻之間;人物感情尴尬,介于八卦暗示和事實顯明之間。
#16thSIFF#能把這麼複雜的事兒掰得這麼清楚真是難為特洛塔了。劇本和表演都是一流,攝影很好但一點不搶戲。“看不懂的自己默默去補課”這種強大的知識分子電影氣場真是彪悍。在天朝這樣一個民族主義泛濫的國度,這片兒真是打臉啊。
惡是極端而不徹底的,惡是平庸的。隻有善才是徹底而深刻的。而人們卻被情感沖昏了頭腦,迷失了理智。還是說,哲學思考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不可能的?繼《小說裡的哲學家》之後,我想是時候要開始思考寫《電影裡的哲學家》這個問題了。思考與人生,是一個作家永恒的使命,二者本為一體,對又哪怕忍辱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