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樂中年哀樂中年(1949)的劇情介紹
創辦小學多年并自任校長的陳紹常(石揮)早年喪妻,獨自撫養兩子建中、建平和一女建英。與他一起生活的大姐勸他續弦,他雖也有心,卻因目睹摯友的愛女劉敏華備受後母虐待,斷了念頭。不久,摯友亡故,敏華辭别他後随後母遷居外地,一别十年。兩人再見面時,敏華(朱嘉琛)已成長為獨立自強卻不失賢淑的新女性,因不願再受後母擺布,她拜托紹常介紹一份工作。随後,她成為紹常的同事。
成年的建中(韓非)如願以償成為某家銀行的職員,因得經理賞識,他結識其女馮麗君(李浣青),很快變作其乘龍快婿,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建中夫婦認為紹常卑微的小學校長身份丢了他們的臉,勸他退休在家做老太爺,紹常雖一百個不情願,卻也乖乖聽命。敏華接下他的工作。隻是賦閑在家的日子不好過,每日時間都似他那塊壞掉了的老懷表般靜止不動。而将無聊心情講給家人聽時,家人或怨他有福不懂享、或自忙自事無暇顧他,他的失落一日多過一日,與建中夫婦的矛盾亦越來越多。
又到一年清明時,拜祭亡妻時,紹常遇見前來祭母的敏華,感慨人到老年隻能等死,敏華卻認為人在中年的他正處于事業的黃金期,勸他再回學校教書。而聽從敏華建議偷偷瞞着建中再回學校教書一事漏洩後,建中對他的态度更加冷淡,但他已鐵了心。“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其後,他無意間發現自己與敏華早已兩情相悅,決定與她結婚,此事更令建中夫婦大為惱火。
哀樂中年哀樂中年(1949)的影評
非常深刻的電影,雖然上映于1949年,但讨論的問題過了幾十年後仍然不過時——中國人未老先衰。很多台詞讀來都很有滋味。“現在一般的社會名人恐怕都跟我兒子一樣,把欺騙當作一種職業”“一個沒有工作就沒有快樂,他活一天就得盡一天的責任”“可 ...
出了百講,我一直念念有詞 太好看了,真的太好看了!1949年的作品,但主旨直到今天也可以稱得上遙遙領先且發人深省。年齡隻是物理意義上的标準,并不能代表心靈的狀态。多少人老當益壯 生機勃勃,又有多少人已經未老先衰?從剛回北京看的《巴西 ...
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有恒心有計劃。現在的一般所謂社會名人,恐怕都跟我兒子一樣,把欺騙當做一種職業。——我跟建忠說過多少回了,他總不讓我出去做事。他說家裡頭又不是沒吃沒喝的。我還要出去做事,簡直給他丢臉了。——其實你真應該出 ...
“ 對學生用體罰現在已經落伍了。” “ 隻要一個人肯上進,學曆也沒什麼重要的,大學畢業生也不見得個個都有工作。” “ 現在的年輕人都講究自由戀愛,哪輪得着我們來管?” “ 現在一般所謂的社會名人恐怕都跟我兒子一樣,拿欺 ...
台詞:“你可有心肝沒有?”“我一直希望有那麼一天”“随他們去吧,要他幫忙啊,越幫越忙”“誰都叫我老太爺,可居然有人叫我孩子哈哈哈哈”“我每天就吃了睡,睡了吃…人家都說我好福氣,可其實是活受罪”“您不能把就的東西看的這麼寶貴,你得有狠 ...
意外很好看,故事是很老套的故事,元素是很常見的元素。 但看這部電影有種看歐亨利小說的那種意外感。從批判的角度看,這部還是男性叙事,主要視角是以創辦小學的陳邵常的視角展開,但意外的不讓人讨厭。陳紹常和别人不同的是,他有些理想主義,有些 ...
繼上次觀看了《牧馬人》之後,便對于早期中國電影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天分享的電影是《哀樂中年》,偶然看到朋友圈一位紀錄片導演安利的早期國産影片,于是在睡前決定找出這部影片來看。這部影片的資源很好找,B站上就有。影片是由桑弧編劇、執導的 ...
上世紀40年代的老片,觀點毫不過時,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意識放到現在仍舊超前。幾處轉場處理得很驚喜,畫外之音也是亮點。金句雖多,說教意味卻不會很足。兼具技巧和内容,不可多得的國産佳片。我們中國人真是一個古怪的民族,對于死看得那麼重要, ...
一個朋友之前給我推薦的,周二的晚上,有些疲倦,不想工作,是個品味老電影的時候。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電影的制作者到底想給大家傳遞什麼信息,或者什麼精神呢。看到影片開始小女孩受到繼母虐待,男主的小外甥因為家裡窮苦而 ...
“我覺得我們中國人隻有青年和老年,好像沒有中年似的,其實中年最寶貴”“你以為他們是年輕人嗎?他們不過是未老先衰的一群”“我們隻關心死,很卻很少關心怎麼活”振聾發聩啊,影片之先瞻歎為觀止;惜乎小學教員的地位和收入在半個多個世紀後仍未得到改善!
那時候他們說,體罰孩子已經過時了。
老夫少妻,超前之作,關注個體,叙事紮實。石揮的表演樸實自然,脫離了影戲腔調的束縛。阻礙婚姻自由的不是祖輩而是晚輩
無論思想還是技法,都是相當超前,找到李安的根了,看來也不完全是在小津那裡,算是一點欣慰了,很早的年代,中國也有很好的電影。石揮和朗雄真是神似啊,隻是他們之後,中國舊派父親形象,我們還能指望誰?
石揮是演技最好的華人男演員沒有之一
老夫少妻的愛情結合太進步了。說中國人隻有青年和老年,沒有中年,50多歲就要在家做起老太爺,中年該怎麼活成為影片最關注的話題,對生活的關注在現在仍然有其意義。石揮自不必說,朱嘉琛也讓人眼前一亮。
欣賞老校長的溫文儒雅、樂觀豁達、有家庭責任感又開明。導演最後讓他找到一個天使,真是幸運
“我不怕死,我怕等死”,“中國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沒有中年似的”,“我們中國人真是個古怪的民族,對于死看得很重要,而并不講究怎麼樣好好地活下去”。1949年的電影,有人說這片的思想超前了70年,我想說,這片放在當下,依然是超前的(不但沒前進,反而倒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