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塞塔Rosetta(1999)的劇情介紹
對于在貧窮中掙紮的人們,活下去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18歲的蘿賽塔(艾米莉·德奎恩ÉmilieDequenne飾)就是這麼一個命運多舛的女子。她的母親是個自暴自棄的酒鬼,沒有謀生能力,沉湎于和底層男人們的性事當中,生活的擔子,完全落在了蘿賽塔的肩上。
母女倆住在流動車上,蘿賽塔還沒能找到固定的工作,但她的心底卻有着倔強的求生意念。在這樣惡劣的人生境遇中,為了求得一份工作,她甚至不惜與唯一的朋友交惡。隻因友情在生存面前顯得太過脆弱。命運沒有眷戀這個頑強的少女,她終于在人生的半路陷入崩潰,選擇自殺。然而,命運又一次給了她無情的嘲笑。
母女倆住在流動車上,蘿賽塔還沒能找到固定的工作,但她的心底卻有着倔強的求生意念。在這樣惡劣的人生境遇中,為了求得一份工作,她甚至不惜與唯一的朋友交惡。隻因友情在生存面前顯得太過脆弱。命運沒有眷戀這個頑強的少女,她終于在人生的半路陷入崩潰,選擇自殺。然而,命運又一次給了她無情的嘲笑。
羅塞塔Rosetta(1999)的影評
筆記/2023.6.28
《羅塞塔》,可能是現代(同時也是達内兄弟自己)唯一的倫理電影。晚上我重看了一遍,它顯得是如此特殊。當然,如果要拿基耶斯洛夫斯基,拉斯·馮·提爾的部分電影,甚至是李滄東和金基德一些不太美好的影像來反駁我,我會說他們拍的是道德電影。這裡 ...
《羅塞塔》字數略超的短評…
細節上相當出彩的底層女性叙事:食物(全片基本沒攝入過過蔬果和蛋白質)、水源、聲音(噪音)、性愛、酒精以及讓人印象深刻的女性疼痛和吹風機。底層叙事的立場沒什麼問題的。從對窮人卑鄙、懶惰叙事的反對開始,前半段的羅塞塔在追求尊嚴和正常生活 ...
認識電影的心理曆程及視覺表達下的《羅賽塔》
一直以來我很抗拒了解電影的各種形式。在我心目中,電影是充滿情感的,如果我将與電影之間的這塊留白填滿,從電影理論出發去享用一部電影的話,那這個過程必定是充斥着機器運轉時的噪音。我從未開始過,便如此堅決地以為,自始至終我都習慣于跳過理論 ...
達内兄弟的“冷”與“暖”
在1996年發轫之作之作《一諾千金》嶄露頭角之後,從1999年的《羅賽塔》到2019年的《年輕的阿邁德》,他們的作品幾乎每一部都進入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他們總是聚焦生活,用簡單樸素的鏡頭語言去捕捉生命的真實與感動。他們擁有自己所 ...
羅塞塔:對他者的一次看見
首先是驚訝于原來還可以這麼拍,同時也看到了同樣是現實主義,FIRST那些新人導演以及平常的作品和達内的差距或者差别在哪裡了,圓首的秘書已經把能分析的分析完了,就做個筆記吧。https://mp.weixin.qq.com/s/JsR ...
達内兄弟的突破之作,獲1999戛納金棕榈與影後。1.如此殘酷而無望的底層現實,永無休止的重複人生:跑着穿越馬路,翻越籬笆,在草叢管洞中換鞋,用自制餌瓶釣魚,還有一次次拼盡全力的過激抗争。2.達内兄弟完美诠釋了“展示,不要告訴”的真谛:搖晃的手持跟拍長鏡頭,景别以近景和特寫為主,限制性視角,充分利用畫外空間的自然聲叙事,零配樂(僅有一段叙境内舞樂作為唯一的歡愉時刻),對主角内心活動不作任何說明與解釋——風格與内容卓然貼合。3.令人酸楚的腹痛時刻與電吹風帶來的微末暖意。4.羅塞塔一路奮戰,僅僅隻是想要一份工作,過上“普通人的生活”,這也成了貫穿達内兄弟作品的母題(從[一諾千金]至[兩天一夜])。5.吃雞蛋的段落極具真實感,而那段時長5分多的苦苦搬運煤氣罐(與環繞身邊的摩托聲)的長鏡頭,更是點睛妙筆。(9.0/10)
“你叫羅塞塔,我叫羅塞塔。你找到工作,我找到工作。你有一個朋友,我有一個朋友。你不會一成不變,我不會一成不變。”被羅塞塔的喃喃自語戳中淚點;影片結尾,羅塞塔擰開煤氣,準備和酗酒的母親一起死,結果煤氣不夠用,隻好出去買煤氣,這悲慘又冷幽默的一幕讓人哭笑不得。
然後...我就迷上了達内...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感情在生存面前一文不值,人生就是這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狀态。
達内的片子,挑厲害的看個三部就應該是極限了……
如果單從電影内部看,達内作品都趨向于一種完滿性(五星)。但這種小品極度道德化傾向,反過來弱化影片社會性,這也是達内面上有力但實質最無力地方。專注拍攝底層是永遠看不到社會結構性問題,結果就是底層與底層之間不體面互掐,進而還引發中産觀衆發出“可憐之人必有...”簡直助纣為虐
最後她哭的時候,這片子才算完滿。
無愧金棕榈(以及最佳女主),生活的痛和命運的玩笑啊,都在這裡面了。最後她的哭就像緊繃了一個半小時的弦,突然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