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2016) TheSummerIsGone
導演:張大磊
編劇:張大磊
主演:主演:孔維一/張晨/郭燕芸
語言:漢語普通話
類型:劇情/家庭
上映日期:2017-03-24(中國大陸)/2016-07-23(FIRST青年影展)
中國大陸 110分钟/106分钟(中国大陆)
IMDb鏈接:tt6118258
八月(2016)的劇情介紹
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結束了小升初考試的張小雷(孔惟一飾)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沒有作業的暑假。然而這個自由的,炎熱的夏天并不是想象中那樣紅火熱烈,更多是平常反複的家庭生活和大把閑工夫。恰逢那一年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型,鐵飯碗被打破,張小雷父親(張晨飾)的單位也受到改革沖擊,他們生活的家屬院裡每一個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影響着。孩子們整日百無聊賴,而看似平靜的大人們,心卻像烈日炙烤着那般燥熱。張小雷就那麼靜靜的耗着,感受着身邊隐隐發生的一切。直到父親為了生活同其他人遠走他鄉,家裡隻剩下了母子倆,張小雷才着實感覺到時間過去了,生活不一樣了。立秋那天夜裡,張小雷家的昙花在院子裡悄然開放,像是意味着什麼……
八月(2016)的影評
八月 觀影筆記
小情節,聚焦于改革開放時期一個電影場的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的變化,自然的将社會的變化通過電影場人們生活,社會關系以及生活的變化和這個家庭每個人生活以及心态的變化呈現出來,影片中父子是兩個重要的人物,兩人的關系也是影片刻畫的重點,父親面 ...
影片《八月》主要以小主人公小雷的視點講述了九十年代初期因國有單位轉型,小雷父親所在内蒙古電影制片廠同樣也受到了沖擊,少年小雷就是在這一的經濟變革與家庭改變之間懵懂成長的故事。整部影片的結構摒棄了一般電影中明顯的開端、高潮和結尾等結構 ...
張大磊導演的作品都對于音效運用具有獨特的風格,在很多場景下着重強調背景、環境聲,習慣性放大片中産生的各種環境雜音,還有許多角色用卡拉OK方式演唱經典曲目的情節,僅利用片中的各種實際音效就做到與場景的渾然一體,幾乎是以此徹底替代傳統的 ...
意識流作者電影。雖然沒有經曆過國企改革的大下崗時代,但是由于在21世紀初北方城市中渡過的童年,我在這部形散神亦散的影片得到了一種寶貴的追憶。現在想來,近二十年的變化之大可謂令人驚歎,長期生活在省會城市中的我感受更是深刻,好似2010 ...
優點是對生活的尊重及捕捉視聽形象的執着;缺點是編、導、演掌控的青澀。依我的觀點FIRST不應顆粒無收,金馬又評價過高。但評獎從來是具體評委們在特點地點、時間的表達,無可厚非。新導演要穩得住,堅持該堅持的,提高該提高處,迅速地投入下一個實踐。記住,頭三部作品是你一生創作曆程的關鍵。
内蒙古電影制片廠輸送FIRST标配。以小孩去寫大人的小大人視點,最後變成了突兀存在(一度跳到了「鋼的琴」等),泛濫着文青影青的20世紀末感傷,也生吞了小孩子應有的童真稚氣。情懷大過天,也不能掩飾影片本身的無力。喜愛看「出租車司機」的孩子他爸分明就是真人版桃姐,這個可以加分
三星半,導演對90年代初那段回憶的重現還是很有味道的,甚至帶出了我的各種記憶。國營工廠時代的結束,不但是那個年代的成年人,對那時的孩子其實影響也很大。影片碎片式的記憶了很多童年的往事,情節并沒有非常集中,而是很松散的彙編在一起。故意隐去很多關鍵情節,卻沒有影響劇情進展,這個不錯。
小演員讓我想到少年張震,導演學特呂弗的意味很明顯。從“路邊野餐”到“八月”,我們的青年導演似乎總不懂得怎麼把劇本寫得高于生活,他們以為隻要把生活的枝桠剪下一段就可以直接插進電影的花瓶。——這叫偷懶。
小城是會變的,分賬片再也沒法免票入場、畫海報的被迫轉行刻字、剪輯師低下高貴的頭顱離家當場記;小城又是不變的,升學仍需金錢和關系、親人終會放下芥蒂、夏天依舊那麼燥熱。聲聲吆喝帶回九十年代,大環境下人心惶惶,小雷爸對着空氣無物之陣地揮拳,卻無處對抗與掙紮。穿上三中校服,八月好似昙花。
寫給父輩失意的詩,昙花會開的,我們可能不會了。哭了三次,雞皮疙瘩一次。
超越了言語表達的範疇——昙花開了,大家都合影留念,那樣轉瞬即逝又無限重複的一個夜晚,舞池的燈光掃過他百無聊賴昏昏欲睡的臉,是當下又是曆史,是現實又是回憶,是終有一天逃離後又希望在夢裡被遣返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