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看大自然紀錄片的時候,你經常會看到有人這樣說,“小鹿好可愛啊,狼為什麼要吃它?”面對這樣的說辭,猛地一看你會覺得她很有愛心,非常善良,但稍微一想就會發現,這分明是聖母心泛濫,是幼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稍微一調查,你就會發現,說出這種話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學生。學生沒有經曆過社會,沒有切身感受過社會的生存法則,不知道人在江湖的無奈,她們評判一切的标準,都來源于書本,因此會說出一些看似正義善良的話,其實那不是善,是無知,她們這樣也并不找人喜歡。

我們常說要做自己,不管别人如何醜惡,保持自己的善良就行,這沒錯;但前提是隻有在真正的社會中你的善才有價值,如果脫離社會,隻是自顧自的去說善,那麼你的善就毫無意義。

隻有在經曆了紅塵中的善惡是非,愛恨情仇後,那時你才真正懂得一切,能夠正确看待事物,那時的你也才最有魅力。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電影《道士下山》中,小道士何安下學成後,師父讓他下山去經曆紅塵。起初以道士自居的何安還自視清高,雖然身無分文,但貴婦施舍給他錢,他也不要,他想保持道士的尊嚴。但到晚上他實在是饑渴難耐,不得不低頭高傲的頭顱,選擇去搶吃的。雖然是搶,但這時的何安下才是一個真正的人,之前的清高反而有些虛幻不真實。

何安下是善良的,面對落水的崔師父,他果斷跳下去救人,但這也許隻是本能反應。崔師父收留了何安下,在何安下知道崔師父的老婆和别人通奸,并一起害死崔師父時,憤怒的何安便殺了這一對狗男女。這時,何安還是善良的嗎?他可是殺人了啊!雖然這對狗男女殺人不對,那難道何安殺人就對了嗎?

心慌的何安下去跪拜佛祖,請求原諒,方丈點撥了他,放過了他,并安排他忏悔七日。這七日間,何安下跪遍了天地萬物,進行了深深地忏悔,但他還是安不下心,也不知心在哪裡。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随後,何安下聽從方丈的話去找心。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何安下親眼見到道士彭乾吾,為了一己私心殺了自己最厲害的徒弟,緊接着彭乾吾父子又殺了何安下的第三個師父周西宇。周西宇放下了仇恨,安詳地去了,但周西宇的好友渣老闆還是決定為周西宇複仇。最後,彭乾吾為了保護兒子選擇了自殺,渣老闆也被迫殺了無惡不作的警察局局長。

在經曆了這些事情後,何安下也真正懂了什麼是愛恨情仇、是非善惡。崔師父是善良的,卻很弱小,終究被強人所害;何安下自己雖然是為崔師父報仇,卻也是殺人,但方丈還是拯救了自己這樣一個殺人犯,這是寬容,是大善;彭乾吾雖惡,但對兒子卻還存有善念;警察局局長挂着正義的牌子卻無惡不作,這比惡人更可惡,該殺。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從此,何安下再也不會去幼稚地行善惡,因為他懂了什麼是真正的善惡。起初在山上修行,何安下隻是懂了理論,現在經過了生活的考驗,他變得更真實,更完整,再回山上修行,他将能真正懂得書中所說的一切,日後再去做事也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善。

學生時代的我們被真善美包裹了太多,但卻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真善美,更不知什麼是醜惡,以至于有時做了壞事還不自知。等到我們步入社會,體會到了真正的世界時,我們懂了各種套路,看問題不再簡單直接,而是學會了辯證思考,也明白了善惡并非表面那麼簡單。

善并非自己一心行善就是善,善往往需要迂回,需要包容;惡并非作惡便是惡,有時你心中的善也會成為惡。做自己,也不是在你自己的世界裡做自己,而是在社會的複雜關系中,仍然能夠保持初心,不動搖。

人們真正的感動的,并非那些無知幼稚的善,而是經曆了千錘百煉後依然保持的善。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