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譯作《怦然心動》的有趣電影。

一個簡單的青春故事,總能喚起人内心深處最純真的希望,總會引發無數次對于人生的思考。

01 愛到最後,果然還是拼的人格魅力

曾幾何時,網絡上長期流傳着一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

《怦然心動》的主人公朱莉就是那種有趣的女孩,她從7歲第一眼看到鄰居男孩布萊斯時,就對他怦然心動了。

她勇敢、不扭捏、自信且陽光,毫不避諱外界眼光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戀情緒。

可害羞拘謹的布萊斯,卻明顯對這樣的熱烈招架不住,從一開始,他就對她避之不及。

...

朱莉還是個對生活充滿熱情與想象力的姑娘,她喜歡爬樹,每當在高處俯瞰整個小鎮,仿佛能讓她聞到最自由的氣息。

...

在小女孩看來,那樹是上帝賜給他們小鎮的禮物。

盡管布萊斯對朱莉并沒表現出好感,她卻仍樂意跟他分享心中的點滴喜悅。

...

“我覺得晨曦中的梧桐樹格外美麗,你覺得呢”?

“如果你說的美麗是指無與倫比的醜陋,那麼沒錯,我同意”。

“你的眼睛出問題了,真為你感到惋惜”。

...

顯然,朱莉對大自然之美飽含的情感,在布萊斯眼裡就是奇怪之舉。

直到有一天,梧桐樹的主人要把樹砍下來去建造房子,朱莉都遲遲不肯從樹上下來。

看到布萊斯上學路過,她奮力呼喊他的名字,希望他能和自己一道努力,去捍衛這棵“世界上最美麗的大樹”。

...

顯然,布萊斯當場拒絕了,後來朱莉也因此事登上了當地報紙。

其實布萊斯一直以來回避朱莉,實則因他在意衆人對她的評價,甚至會把他們的成見當成自己的想法。

比如布萊斯的爸爸因為嫌棄朱莉家境貧寒,常常諷刺朱莉父親的畫家身份,嘲笑朱莉智障的叔叔,鄙視她家雜草叢生的庭院……本來就對朱莉有點抗拒的布萊斯,也一度認可了爸爸的觀點。

...

朱莉養雞生了很多雞蛋,善良大方的她給布萊斯家送了一批又一批雞蛋,卻被這個家庭質疑雞蛋因環境髒亂可能攜帶沙門氏菌,膽小的布萊斯不好直接拒絕朱莉,隻好偷偷扔了那些蛋。

...

最後,虛情假意還是被朱莉親眼目擊。不過,她并沒有立馬對布萊斯表達怨恨,而是暗自發誓,打算靠自己努力把庭院修整好。

經曆了一系列事件,朱莉也終于看清布萊斯對于自己的真實想法,她開始客觀審視布萊斯本人,在之後的接觸中,也果敢表達了對他這種行為的厭棄與反感。

...

而布萊斯因為朱莉的冷淡,也開始懷疑自己對她之前态度的正确性,他也漸漸去反思父親對于朱莉家的優越感也許是源于懦弱,這種懦弱其實在自己身上同樣存在:比如朋友伽利特因不了解朱莉家庭的真實,當着自己面诋毀朱莉,自己卻沒有任何想為朱莉澄清的勇氣。

很多網友說:朱莉是個散發内在美的優秀女孩,布萊斯根本配不上她。

可是若沒有這種孩子氣的“戰争”,沒有這樣鮮明的對比,愛面子又軟弱的布萊斯,又如何意識到自己性格的灰暗面呢?

...

現實中,像布萊斯一樣随波逐流的人也遠遠多于朱莉吧,因為朱莉的“另類”和“不畏懼”,也比較容易遭遇他人的偏見,所以布萊斯後來不顧朋友的阻撓,主動接近朱莉,表達對她的愛,實則也是他靈魂升華的機會。

好的愛情,是會激發彼此認識自我的。

談到現實中的愛情模範,就不禁會讓人想到王小波和李銀河夫婦。

...

當年王小波第一次向李銀河求愛時,李銀河就因其長相難看拒絕了他,哪怕後來在一起了,李銀河還幾次提出過分手,王小波對此又氣又急,在信中真摯又犀利地寫道:“你從這信紙上一定能聞到二鍋頭、五糧液、竹葉青的味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你應該去動物園的爬蟲館裡看看,是不是我比它們還難看?”

李銀河當然最終還是戰勝了外貌偏見,其實從王小波的信中文字就可以看出,他的幽默睿智散發着超強魅力,顯然進一步折服了李銀河,所以在後來的日子,李銀河再也沒嫌棄過他的外表,她早已領悟,這種内在的氣質更具有長久的吸引力。

...

所以啊,正如這位影評網友所言:愛到最後拼的果然還是人格魅力啊。

02 那個年少時的“重要他人”有多麼重要

什麼是“重要他人”呢?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u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box-sizing: border-box;">心理學</u>和<u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box-sizing: border-box;">社會學</u>都關注的概念,指在個體心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

重要他人可能是一個人的父母長輩、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師、同學,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不認識的人。

很顯然,男主角布萊斯在自我懷疑和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他人”影響了他對朱莉看法的轉變,那個人就是布萊斯的外公。

...

當朱莉阻止工人伐木被登報後,外公單獨找布萊斯談了一次話,他稱贊了這位報紙上的姑娘有骨氣,本來以為孫子跟她關系會很好,不料布萊斯卻吐槽她執拗和倔強,還說沒有和她做鄰居的人才是幸運的。

外公希望布萊斯放下成見,好好閱讀報紙上對朱莉事迹的描述。

...

直到雞蛋事件發生後,外公幫助朱莉修整庭院,老人又得知朱莉對布萊斯扔掉自己雞蛋的理由感到難過,他再一次跟孫子談到了做人的品性問題。

...

外公把朱莉家境困難的真實原因也告訴了布萊斯父母,原來朱莉叔叔因出生時被臍帶纏住導緻了智力缺陷,朱莉父親因愛護自己的兄弟,必須長期向養護機構支付高額費用,因此自家經濟情況也很難得到改善。

可布萊斯的爸爸卻偏執地認為,發生這樣的事是朱莉家應該承受的,并不值得同情。

...

布萊斯外公因看不慣這種态度,和女婿吵了起來,一段沒有戰火的硝煙過後,外公把在場的布萊斯叫到了室外,在散步放空時,他對孫子吐露了自己的人生體悟:

“有些人淺薄,有些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麗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後,會覺得其他人都隻是浮雲而已。”

...

年幼的布萊斯雖不能完全明白外公的道理,但從那次散步聊天後,布萊斯看到母親居然邀請朱莉全家共進晚餐,他也開始試着理解朱莉一家的處境。

...

最終,布萊斯能戰勝多年對朱莉的偏見,沒有“繼承”爸爸對朱莉一家的刻薄、冷漠和鄙夷,想必還是有外公多次引導的緣故。

其實外公于布萊斯而言,算得上是“重要他人”的正面案例,可對于現實生活的孩子而言,有些“重要他人”卻帶來了不少童年的創傷。

著名作家和心理學家畢淑敏在《誰是你的重要他人》一文裡就談起,童年時代的自己因在合唱中被音樂老師多次當衆斥責和刁難,從此幼小的心靈深受打擊,留下了歌唱和演講恐懼症。

...

“我們的某些性格和反應模式,由于這些‘重要他人’的影響,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時你還小,你受了傷,那不是你的錯。但你的傷口至今還在流血,你卻要自己想法包紮。如果它是合理的,就變成金色的風帆,成為理智的一部分。如果它是晦暗的荊棘,就用成年人有力的雙手把它粉碎”。

少年時代的我們,心靈多是脆弱的,倘若遇到好的指路人,以後的人生就更容易朝着開放積極的方向行進,就會遇見更多幸福與陽光。

...

成年人的世界,盡管有太多隻能默默承受的艱難,但不放棄對孩子流露美好與希望,未來的世界想必也會更健康。

那個年少時的“重要他人”啊,你可多麼重要!

03 看世界時,曾留意到“整體是否大于部分之和”了嗎?

當你老了,頭發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爐邊,取下這本書來,

慢慢讀着,追夢當年的眼神,

你那柔美的神采與深幽的暈影。

多少人愛過你昙花一現的身影,

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僞或真情,

惟獨一人曾愛你那朝聖者的心,

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在爐罩邊低眉彎腰,

憂戚沉思,喃喃而語,

愛情是怎樣逝去,又怎樣步上群山,

怎樣在繁星之間藏住了臉。

相信有不少人讀過英國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這首《當你老了》,每當看到那句“多少人愛過你昙花一現的身影,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僞或真情,唯獨一人愛你那朝聖者的心”,我都不禁感歎詩人的世界是多麼遼闊。

年輕時候,我們大多被意中人的外貌吸引着,甚至把那突如其來的“觸電”當做愛情本身。

...

《怦然心動》的小女主朱莉,在多年時光裡迷戀男主布萊斯,屢次不經意表達自己的歡欣雀躍,父親自然也是知道的。

有一次,看着爸爸畫畫時,朱莉突然被問到跟布萊斯進展如何,她終于敞開了心扉:“也許是因他一個炫目的眼神,一個迷人的微笑”。沒想到聽到這番話後,父親卻這樣回應:

“那他的人呢?你得觀其全貌……一幅畫并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奶牛單獨看就是奶牛,草場就其本身也隻是草和花,而穿過樹枝的陽光也不過是一線光束,當你把他們結合到一起,奇迹就發生了。”

...

起初茱莉對此是一知半解的,直到某一日黃昏,為了去夠一隻挂住的風筝,她爬到了梧桐樹從未抵達過的高處,爬得越高,越被眼前的美景震撼着。

那一刻,她突然領略了爸爸說過“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概念。

影片最後一次提到這個觀點,是在朱莉和布萊斯外公一起打理庭院時。老人完全認同朱莉口中“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意義,他還補充說:“人也是一樣,隻不過對于人,整體反而更小。”

...

朱莉覺得很有意思,她開始觀察身邊那些從小學就認識的人,想看看他們是大于還是小于各自的部分之和,結果印證了老人那句不太樂觀的說法。

不過,回歸到影片本身,大多數觀衆卻收獲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驚喜。

據該片導演羅伯·萊納透露,當年拍攝費用并不高,大約在1400萬美元左右。不過他也抱怨,為了進入主流院線,在宣傳、市場方面花上比了純影片制作費用更多的錢。

...

雖算不上大制作,也沒有拿到大豐收獎項,《怦然心動》僅僅用雙線視角的叙事方式講述了青少年時期的成長與愛戀,觀影反響卻遠遠超過了它小清新電影的定位。

豆瓣高分榜上,這部短小精悍之作也一度打敗了好萊塢衆多巨制燃片,更值得欣喜的是,上面的評分人數早已突破100萬。

...

了解導演羅伯·萊納的人,大概還知道他曾在2007年拍過一部《遺願清單》,表達了人到暮年将死前對人生的終極思考。沒想到三年後,早已年過花甲的他,又把故事聚焦到少男少女身上。老導演對青春的理解,對人性的洞察,對電影藝術的領悟,已然又是一種獨特曼妙的心境了。

...

由此,很多觀衆大概和我一樣,每每有機會重溫這部有嚼勁的誠意作品,仍能不斷收獲遠遠多于我們預期的人生哲理吧!

作者:梨梨生,喜愛從觀影、追劇和讀書中獲得生活靈感的寫作人。願人生種種際遇皆可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