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伊伯特21世紀10年代的25佳電影
01 生命之樹

導語:《生命之樹》是大師泰倫斯·馬力克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榈獎的一部電影,他用哲學的角度和詩意的語言來窺探生命和宇宙的聯系,其攝影和語彙像一首生命協奏曲,把大自然的廣闊和人類的渺小記錄在鏡頭之中,沉浮不斷,美輪美奂。
這也同樣是杜克心目中影史的十佳之一,唯有泰倫斯·馬力克,能夠讓我們意識到渺小的含義,《生命之樹》是我觀影以來所看到過最美的電影之一。
02 月光男孩

導語:《月光男孩》是獲得過奧斯卡最佳電影的一部意義之作,說老實話,他的好是毋庸置疑的,但比其本身更好的是它的社會立意點,以同性的角度剖析了人心靈的創傷和社會的變更。而視聽語言也頗具格調,憂郁十足。
但是我更喜歡同一年的《愛樂之城》,原因也很簡單,我可以在兩部電影找到不同的共情感,也可以在電影美學上吸收到不同的層次,但我更喜歡歌舞片。
03 醉鄉民謠

導語:《醉鄉民謠》來自于科恩兄弟,他們本是西部片的高手,卻在2013年拍攝了《醉鄉民謠》,把一個流浪歌手的日常和對現實的無奈描述得動人而悲傷,其中的音樂也聽得如癡如醉,是一部具有人文意識形态的佳作,也是廣大樂迷朋友們必看的一部電影。
04 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導語:又一部和我心中最佳重疊的電影,《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是商業藝術的又一裡程碑式代表作,導演喬治·米勒把邪典式的鬼魅和搖滾式的狂躁運用設計在電影風格中,讓人看後酣暢淋漓。
而它的文本主題也意在反烏托邦和霸權主義,頗具現實的指責,更讓人看後思考不斷,是一部充滿着哲學意義的商業大片。
05 魅影縫匠

導語: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絕對是個電影天才,他在各類型的電影制作中遊走自如,如果說《血色将至》考驗的是人心的詭辯,那麼《魅影縫匠》則考驗的是情感的荒蕪,把一個時裝設計的盛典轉換成情感的轉盤,古典優雅、陰郁吊詭、深情多變。
這是一個全新的安德森,更是一個你揣測不透的安德森。
06 華爾街之狼

導語:本片是金融大亨喬丹·貝爾福特的半自傳電影,馬丁·斯科塞斯真實還原了華爾街的金錢帝國,整部電影癫狂而華麗,把人心的罪惡和資本的醜惡刻畫得淋漓盡緻,三個小時的片長毫無拖沓,一氣呵成。
07 皮囊之下

導語:想要看懂《皮囊之下》并非易事,也并非每個人都喜歡,這部帶有強烈超現實主義的女性電影把赤裸感袒露在觀衆面前,仿佛一大片的空洞和荒蕪侵襲而來,圖剩下一具虛無的軀殼。
08 羅馬

導語:《羅馬》是阿方索·卡隆獻給故鄉的一封情書,一首挽歌,他把黑白影像的基調建立在童年的記憶之中,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羅馬,私有的情感無法代替生命的維度,在那片大海邊緣,家庭的中心有人在苦苦支撐着,這是時代的命題,更是導演對電影最大的感慨。
09 逃出絕命鎮

導語:多數中國觀衆對《逃出絕命鎮》并不感冒,這是一種文化的芥蒂,很難消除。我也不是那麼喜歡《逃出絕命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在懸疑片的束縛下突出了社會話題和個性轉變,這一點是很難得的,層層包裹的驚悚外套下,其實是種族歧視的靈魂拷問。
10 大師

導語:保羅·安德森-托馬斯第二部上榜的電影,《大師》描述的是戰後主義的思辨,也是哲學和宗教對于人類歸屬的審問,全片彌漫着黑暗的罪惡感,在演員強大的表演下,隐隐暗藏着對于生命的探讨。
這就是安德森厲害之處,他能用自己的風格語言創造出一個截然不同的題材電影,每一分鐘,都是精華的濃縮。
11 社交網絡

導語:大衛·芬奇炮制出了一個天才的沉浮和網絡時代的崛起,被影迷稱作“21世紀的公民凱恩”,馬克·紮克伯格所創立的Facebook是這個時代的壯舉,但同時,他的生活和人生也陷入了自我的質疑和矛盾之中,大衛·芬奇沒有把它意象化,反而非常寫實,赤裸裸地剖露了紮克伯格的内心世界,是奧斯卡近十年來最大的遺珠(反正我認它才應該得最佳電影)
12 一次别離

導語: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以其隐忍克制、空間叙述的手法為觀衆呈現了一出道德與信仰的《一次别離》,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片,揭示了種種伊朗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讓人看後反思良久。
13 沉默

導語:馬丁·斯科塞斯上榜的第二部電影,不同于以往的暴戾血腥,《沉默》全片籠罩着“東方之美”的意境,視聽語言也頗為豐富,而對信仰和宗教的審判更令人深思。可以說是老馬丁新世紀以來最好的電影。
14 頭腦特工隊

導語:皮克斯毫無疑問是動畫電影的王者,他們總能制造出情懷倍增,腦洞大開的頂級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就是如此,無論你是影迷還是觀衆,你都會被千姿百态的頭腦世界所吸引。
15 寄生蟲

導語:《寄生蟲》無疑是2019年最強片,到現在人們對它的質疑都未停止過,《寄生蟲》到底有那麼好嗎?這是人們發出的疑問,作為類型片高手,奉俊昊肯定是強者,這是商業藝術的一種融合,戛納為什麼力捧奉俊昊,也意在如此,誰說環環相扣的懸疑電影不能引人入勝,揭示現狀,引發生存思考?
16 假若比爾街能說話

導語:這部電影能上榜還是出乎意料的,可見羅傑·伊伯特很愛導演巴裡·詹金斯,不僅把《月光男孩》捧上了第二的位置,就連這部電影也能在榜單之中,我可能不太喜歡本片,所以不做太多引導。
17 為奴十二年

導語:《為奴十二年》明顯比《假若比爾街能說話》優秀得多,不但婉轉克制,還把一段奴隸史刻畫得深沉有力,并沒有過多的渲染氣氛,而是從曆史本身來探讨人物的曆經。
18 這不是一部電影

導語:是一部紀錄片,抱歉我沒看過,所以不欺騙大家,有看過的可以介紹一下。
19 持攝像機的人

導語:還是一部紀錄片,還是沒看過,看來要多惡補紀錄片了。
20 性本惡

導語: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第三部上榜的電影,這部電影看似是懸疑偵探電影,卻是一部充滿着黑色元素的群像電影。形色各異的人物相繼登場,神神叨叨、無盡抽象的表現形式,隻為了尋求一個貼切的真相。
21 殺戮演繹

導語:好吧,又是一部紀錄片。
22 好萊塢往事

導語:中國都撤檔了,你讓我看啥。
23 海邊的曼徹斯特

導語:《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讓人很難走出情境的電影,同悲同喜全在跟随着人物,和過去的自我和解、和過去的悲痛和解,人生總是在和解。
24 憂郁症

導語:坦白說《憂郁症》并不算拉斯·馮-提爾最好的電影,我個人可能更喜歡《女性瘾者》和《此房是我造》,但《憂郁症》的幻世鏡像和繪畫般的攝影着實令人驚歎,而且馮提爾把末日的寓言升級到人心的虛無,在主題設置上确實有更深的立意格局。
25 少年時代

導語:《少年時代》作為結尾雖然很難平我意,因為我覺得他值得更高的排名,甚至前十,理查德·林克萊特把電影當做了生活藍圖在創作,這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一點,我們需要這樣的導演來給予我們勇氣去面對生活,去看清生活的本質,去了解自我的存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