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的《渴望》紅遍全國,北京電視劇藝術中心看到了室内劇的未來,所以鄭曉龍、王朔、馬未都、趙寶剛他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就合計着再搞一部。
室内劇的場景是極為有限的,沒有大的場面背景和複雜的調度,劇情的發展全靠演員的演技和編劇的台詞來吸引觀衆,投資小,但難度大。
當年大家聚在一塊兒寫劇本,中間出現的意外讓馮小剛熬出了頭,王朔把這事兒跟他一說,找了個朋友借了個房子,一個月沒下樓硬是喝着醬油面條把這本子給弄出來了。
當馮小剛把本子給王朔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寫這本子的時候腦子就照着一人寫的,沒他演李東寶這戲就拍不成了。
就此,馮小剛和葛優這搭子算是要開始了。
《編輯部的故事》一經播出,沒想到熱度比起《渴望》有過之無不及,街頭巷尾的人們嘴裡說的都離不開劇,仿佛不知道人間指南編輯部就被時代淘汰了一樣。
據有關報道,《編輯部的故事》在北京電視台播出之後,先後在全國各省市電視台播出次數達一百四十多次,在一個城市首播,立即成為當地輿論的熱門話題。
在信息傳播遠不如當今便利的上世紀九十年代,這部劇的大熱程度便可見一斑。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商業劇,而百龍礦泉壺一事也讓大家意識到,電視劇是需要廣告支持的,電視劇的商業性要遠大于電影。
對于《編輯部的故事》來說,它的商業性要遠大于藝術性。

同時,這部電視劇沒有沿襲傳統電視劇的情節發展套路,每一集都獨立成篇,選取當時社會上大熱的社會話題,配上京片子那嬉笑怒罵的語氣,從《人間指南》六個編輯的視角出發,改革開放大潮下的人生百态,就以這戲劇性的形式給表現出來了。
而這部劇,也理所當然的成為真正意義上中國室内情景劇的開始。
當初,随着王朔的小說被接連的改成影視,京腔文化曾是北京影視業的一主流,比起當時大喊的社會主義主旋律,這批人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而1997年之後馮小剛救市的賀歲檔,亦是沿襲這一風格。
人們的生活已經夠操蛋的了,所以一部分的影視作品是要适當的抛開藝術性而去尋求娛樂性,而最好的結果是既讓大家笑了,還能表現出一點社會意義,始終還是不能逃開社會主義這個核心。
正如這部劇的編導們所言:“首先,每一集要有一個積極的主題;其次,寫成幽默喜劇而非咯吱人的鬧劇。”

編劇們做的很成功,這是一部完全可以來聽的電視劇,你一言我一語的京片子,那聽起來簡直就是過瘾。
而回歸到這部劇本身來說,正是一個個能引起人們關注的社會事件,才能引起觀衆對于這部劇的共鳴點。
主編是老陳,認真負責,一心放在這本雜志上,在街上看到有老人帶着孫子去報攤上找《人間指南》忍不住笑着跑上去追問,但是在聽到回答是因為便宜的時候,臉上有着極為明顯的落寞。
牛大姐是從苦日子走過來的,經曆了許多政治運動,所以動不動就提國家,搞思想教育,而放到九十年代,俨然不合時宜。
老劉唯唯諾諾,不敢言語,傳統知識分子那點懦弱在他身上展現無遺了。
雖然餘德利的年紀大,但他的思想是最和這個時代接軌的,隻不過身上的市井氣太重,所以看起來怎麼都不像是一個靠譜的人。
哎呀,我真的最喜歡東寶了,可無奈他的眼中隻有戈玲。
他們六人各自有各自的性格,并且同樣的一件事情,老中青三代會各自站在立場上提出不一樣的解決方式。
盡管如此,六個編輯身上所有的共同特點是他們看起來都不像文化人,用小老百姓的樣子,去審視這些小老百姓的生活。
咬文嚼字的文人氣是無論如何也成不了瞎貧的煙火氣的。
第一集《誰主沉浮》,說實話看的我挺意外的,當老陳說出自己要辭職的時候,大家很少做出挽留,并且也沒有人掩飾過自己想做主編的心,這老陳還沒走呢,餘德利就已經把那當自己辦公室了。
為了讓自己順利當上主編 ,幾個人可算是費勁了心思,然而,正是在此時所費的心思,卻讓老陳看到了《人間指南》新的希望。
看到這裡我才有所釋然,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放在這裡我深以為然,然而正是這種不掩飾自己欲望的競争,才是一個辦公室當中理想的工作環境。
同事之間,若是能很直接的表達出自己想要升職加薪的欲望,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真誠啊。
甚至在看到李東寶、戈玲、餘德利分别去找工作的時候,我原本以為我看錯了集數,沒想到,我 不過是看了一個開始。
大家在經曆了一番離散之後再聚起來的精氣神,看起來更有幹勁了。
東寶搖身一變知心大姐,天天守着電話接聽着聽衆來信,在紙媒的年代編輯部每天都收到成沓的信,《人間指南》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了。

而在每一集的故事當中,都會有不同的人來應付不同的事情,也由此,産生了中國影視劇當中最早的明星效應。
大山成了廣告客戶代表沃德捷夫,于謙客串了一把警察,李誠儒成了一晚會組織片子,馬曉晴成了一小保姆,濮存昕化身詩人田喬,劉蓓演了啞女雙雙,而張國立的趙永剛甚至有人說這是他最好的角色。
雖是一部情景喜劇,但客串的都是當年京圈裡有頭有臉的人。
而明星效應所引發的商業效應,使得之後的情景喜劇都效仿這一模式。

每一個獨立的故事實則都是以喜劇的方式來展現一個事件,而一番鬧劇之後,必然得就這件事情來說出一些什麼道理,此為寓教于樂之意。
作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作品,這裡面很多的觀點是有着前瞻性的,并且讓中國的電視從業者意識到,原來電視劇還能這麼拍。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它的成功同《渴望》相比,是有着共同點的。
後來,《編輯部的故事》又續了兩回,隻是大家都說,再也看不出這個味兒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