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
《花木蘭》票房口碑雙撲街。
早在9.11上映前,許多媒體就已看過盜版資源,并對其罵聲不絕。
然而,作為影評人,出于對電影的尊重,我還是專門去了電影院。
結果?
我真後悔沒聽我媽的勸,白白浪費了一頓飯錢。

目前,對于這部電影,多數人的批評都是八個字;
曆史細節粗制濫造。
當然,這是不可忽略的缺陷。
但,我并不認為這是問題的最關鍵。
《花木蘭》讓我失望的真正原因,其實是這些——

要談真人版,得先從原版動畫說起。
事實上,在迪士尼公主譜系中,《花木蘭》地位是非常獨特的。
你問,怎樣個獨特法?
三個字:劃時代。

迪士尼公主系列電影,大緻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叫「性别刻闆印象期」。
代表作品:《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是怎樣的一個女性?
善良,美麗出身高貴。
皮膚像雪一樣潔白。

除此之外呢?還有什麼特點?
嗯……好像特别擅長做家務。
發現沒?
從角色外形到人物特征,無一不充斥着性别歧視的意思。
似乎在宣稱,隻有像白雪公主這樣的,才配被稱作優秀女性。
女性就該善解人意,就該呆在家裡做家務。
面對觸手時,必須任其蹂躏,無可奈何。

整部電影下來,白雪公主的命運,從來都不是由她自己掌控的。
開場時,皇後氣急敗壞,指派獵人殺死白雪公主。
獵人拿起刀,兇巴巴地來到白雪公主身後。
然而,白雪公主看見這一幕,卻并沒有反抗,也沒有逃跑。
她就像個木雞一樣,捂住了自己的雙眼,等待被獵人屠宰。
最後,是因為獵人“于心不忍“,她才得以把命保全下來。

接着,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夜裡走投無路,要靠七個小矮人收留;
被蘋果毒個半死,要靠白馬王子吻醒。
永遠依賴于其他人。
永遠等待男性來救助。
白雪公主的存在,完完全全是被動的。
我們再來看「白雪公主」的形象——
膚白唇紅,氣質高雅,身穿形制繁複的宮廷長裙。

波伏娃說過:
時尚常緻力于割斷女性身體和任何可能性的聯系。
高跟鞋、胸衣、裙撐,與其說是承托了女性的曲線,不如說是增加了她們的無能。
說白了,以《白雪公主》為代表的迪士尼影片,塑造的就是一批滿是刻闆印象的「公主」。
她們美麗高貴,也柔弱無能。
随着世界女權運動的發展,很快,迪士尼公主進入了第二階段。
這個階段,可以被稱為「探索期」。
迪士尼公主的形象逐漸多元,人物也更加立體。
把這個時代帶入高潮的,正是《花木蘭》。

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性?
和其他「迪士尼公主」相比,花木蘭處處表現着不同。
迪士尼公主中,大多數要麼出身王室,如白雪公主、小美人魚;
要麼嫁給王子,如灰姑娘、貝兒。

而花木蘭,卻是民間出身,也沒有嫁給王子。
這說明什麼?
聽起來,王族高貴優雅。
可所謂的「王室身份」,本質上不過是父權制的産物罷了。
公主成為公主,是因為她有個國王老爸;
王妃能當王妃,是因為她丈夫出身王室。
說白了,父權制的思維就是——
女性要依附于男性,才能獲得身份地位。

可花木蘭,卻是一個具有鮮明獨立意識的平民女性。
她決定替父從軍,完全出于自我意識;
得到人們的尊重,不是因為父親或丈夫的血統,而是自己的軍功;
父親帶給她的榮耀,不是姓氏,而是「忠、勇、真」的精神。
這個角色的獨特性,對迪士尼來說是史無前例的。

1998年,迪士尼可謂内外交困。
此前的兩部電影,《鐘樓怪人》和《大力士》票房均不理想。
以至于,迪士尼對《花木蘭》并不看好。
可一經上映,好評如潮。
爛番茄網新鮮度86%,網站給出的評語是——
《花木蘭》沖破了迪士尼原有的藩籬,給迪士尼帶來了新的曙光。

這,就是我對《花木蘭》失望的第一個原因——
這部曾經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被迪士尼徹底毀了。
《白雪公主》《灰姑娘》《美女與野獸》,真人版都可以是爆米花電影。
可唯獨,《花木蘭》不行。

從全球矚目,到罵聲四起,《花木蘭》隻用了一部預告片。
原因?
預告裡面,滿是史實錯誤。
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詩》裡,居然出現了福建的土樓。

原本可以很好看的「鵝黃妝」,變成了粉刷牆。
對曆史細節的兒戲,讓國内觀衆覺得,自己的文化受到了侮辱。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部經曆類似的電影——
《藝伎回憶錄》。

這部由鞏俐、章子怡主演的好萊塢電影,當年在日本也是罵聲一片。
日本人憤怒的原因,和我們幾乎一模一樣。
首先,好萊塢完全混淆了「藝伎」和「妓女」的區别。
在日本曆史上,「藝伎」身份高貴,是賣藝不賣身的。
影片中拍賣「藝伎」初夜權的情節,根本不可能出現。

再者,日本觀衆也像我們一樣,對電影中的化道服錯漏強烈不滿。
日本曆史上最重要的服飾,和服,影片中居然扣反了。
和服的扣子是左扣,可影片中居然是右扣。
在日本,這是逝者穿衣的方式。
類似的錯漏層出不窮,絕不比《花木蘭》少。

因此,有日本媒體發文稱,「這是對日本的文化強暴。」
電影女主「小百合」的原型岩崎峰子,甚至直接将電影原著告上了法院。
在日本人看來——
這就是一部美國人拍、中國人演、看似講日本故事,實則四不像的意淫影片。
但,除日本以外,《藝伎回憶錄》在其他市場,卻幾乎都是好評占上風。
不僅票房反響熱烈。
更是斬獲了奧斯卡最佳美術、服裝、攝影獎。
這說明什麼?
作為一部講民族文化的電影,《藝伎回憶錄》和《花木蘭》,無疑都很失敗。

可如果,隻站在電影的角度看,《藝伎回憶錄》其實頗為出彩。
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完整的成長軌迹,和人物弧光。
和《花木蘭》類似,鞏俐在《藝伎回憶錄》裡同樣飾演一個反派角色,初桃。
初桃,是小百合之前最富盛名的藝伎。

她被無數人追捧,成名已久,性格潑辣,卻對所愛之人求而不得。
初桃的暴戾乖僻,來自于多年的孤寂。
她美豔、富有,卻不斷被身邊人背叛。
那場雨夜徹底爆發的戲,初桃像一團火焰劇烈燃燒,又迅速熄滅。

初桃離開的最後一幕,多少觀衆為之震撼。
可在花木蘭中,鞏俐演了什麼?
一個派女巫,立志報複打擊女巫的漢王朝。
眼中全程毫無波動,卻在最後時刻,被花木蘭的主角光環感化。
還沒來得及做點什麼,就……死了?

有人說,鞏俐年紀大了,演技下滑了。
我不覺得。
在此之前,鞏俐也曾出演過一部角色定位類似的電影,《三打白骨精》。
鞏俐在其中飾演白骨精,一個沒什麼特色的反派。
和《花木蘭》中的角色一樣,白骨精是個「三無配角」——
無背景,無性格,無特點。
可鞏俐愣是靠眼神,完成了人物塑造。
比如,白骨精回憶過往經曆時,鞏俐的眼神是這樣的:

從兇狠暴戾,到内斂哀傷。
一個眼神,「白骨精」這個角色就立住了。
可惜。
《花木蘭》中,無論劉亦菲還是鞏俐,連這一個眼神的機會都沒有。
花木蘭不需要成長,是天生的武者,從小就覺得「誰說女子不如男」。
劉亦菲也沒有任何表情,就盯着一張毫無情緒波動的臉,演完了整部電影。

這樣的角色設計和情節處理,就算從國家博物館請人做服化道,都沒有意義。

前面說過,曆史錯漏不是《花木蘭》的根本問題。
因為迪士尼的受衆群,從來不是某個特定的國家。
對全球觀衆來說,會在意曆史細節的,隻有中國的觀衆。
這相當于,整個文化背景的維度擴大了,細節變得無關緊要。
什麼意思?
比如,對整段中國曆史來說,朝代的區分十分關鍵。
因為中國朝代更替的曆史,隻有2000多年。
但,放到全球的範圍來看——
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個朝代,就相當于世界範圍内的一個個國家。
對其他地區的人來說,發生在哪個時期并不重要。
隻要是中國元素,就好了。

比如土樓,在曆史上看,這當然是錯誤的。
我不認為,迪士尼不知道這個錯誤。
且不說如此大制作,裡面一定有專門的中國顧問。
就算随口問一下,劉亦菲、鞏俐,也不難得到回答。
所以,迪士尼選擇土樓,本來也不是為了符合史實。
而是為了,體現所謂的「中國特色」。
什麼特色?
西方對中國人一個重要的刻闆印象:
Small eyes and large family(小眼睛,大家族)。

在許多歐美人的印象中,中國人熱衷群居,喜歡幾世同堂。
而土樓,正是這一特點最好的證明。
并且土樓在外形上,也确實更适合拍攝。
開場,木蘭在土樓中追母雞的片段,沒有什麼硬傷,反而是加分項。
所以,如果電影本身的叙事沒有問題。
那麼,曆史細節的錯漏,其實并不會讓《花木蘭》爛得如此徹底。

不過另一方面,這并不意味着,這種錯誤沒有問題。
問題在于——
曆史細節的錯漏,雖然沒對電影本身造成傷害。
卻充滿了西方人「文化挪用」的傲慢,和對中國的刻闆歧視。
「文化挪用」,是近年來世界範圍内很火的一個詞。
世界各國的鍵盤俠,靠這個詞撕遍整個歐美圈。
本月初,英國歌手阿黛爾發了一張照片。
照片中,她身穿牙買加國旗造型的泳裝,梳非洲發型。

很快,她被鍵盤俠圍攻了,紛紛指責她「文化挪用」。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文化挪用」是指某個強勢文化,以誤解或惡意的方式诠釋或侵占弱勢文化。
比如,2018年,一個美國女高中生曬出自己穿旗袍的照片。
很快又被圍攻,有人表示:我們的文化不是給你參加舞會用的。

對一件泳衣、一身旗袍如此敏感的網友,卻對《花木蘭》視而不見。
是否真實呈現了曆史,并非影片好壞的關鍵。
但,卻反映了對待中國文化的态度。
無論《藝伎回憶錄》還是《花木蘭》中——
亞洲的曆史,都仿佛是好萊塢可以随意取用的玩意兒。
他們粗暴選取自己認為有用的元素,拼接成一個賣錢的商品。
這個過程中,沒有一絲一毫的尊重可言。

這一點,也體現在對「刻闆印象」的強化上。
好萊塢對華裔演員的潛規則,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章子怡就曾多次談到,好萊塢給華裔演員的角色,往往非常表面。
稍有深度的角色,甯可給黑人演員,也不會給亞洲人。
好萊塢是欺負亞洲演員的
錢會減半
然後 他們知道
你們擠破腦袋都要這個機會
現在的狀态就是這樣子的
因為往往他們(好萊塢)
會給亞洲人的角色就是很表面化的
但凡有一點内容的話
他們甯可給黑人演員

華裔,在好萊塢制作中的角色,往往隻有一種:
打戲演員。
要麼是如成龍、李小龍一樣的「功夫明星」,要麼是楊紫瓊一樣的「打女」。
哪怕是取材于中國的大制作《花木蘭》。
擔綱女主的劉亦菲,無非也就是一個戲份多了點的「打女」。
預告出來時,許多人誇贊,劉亦菲的打戲。
強調動作完成的有多麼流暢,為國争光。

這正是讓我不滿的地方。
一百年過去了,華裔演員的價值,依然隻有「打戲動作流暢」?
在歐美影視題材中,亞裔演員的深度不值一提。
即便要體現所謂的「東方智慧」,往往也是和「中國功夫」有關。
比如《功夫熊貓》中的烏龜大師——
看上去充滿智慧,實際上,無非也就是個高級點的「打龜」。

對《花木蘭》中的「文化挪用」和「刻闆印象」,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盡管,這并不是我罵《花木蘭》的本質原因。
我罵它,就是因為它本身「爛」。
兩句話概括,我對《花木蘭》的評價:
誠意不足辜負期待,不求上進糟蹋題材。
無論怎麼看,都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

添加公衆号: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高質量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