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晴柔。今天晚上五點多,我看了一部電影,是前段時間大熱的《綠皮書》。
在看電影之前,我曾回顧了《為奴十二年》,兩部影片放在一起看,真的是很非常現實,也非常諷刺。
影片講述的是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這個問題在美國由來已久,并至今都根深蒂固。同樣是人,但可以因為膚色的不同而被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這對于提倡民主、文明的美國來說,真的是莫大的嘲諷。

1
一起來看看《綠皮書》講述的主要情節。因為它是一部公路片,所以它的主要情節都發生在路上。
主要人物是黑人雪利和白人托尼。
電影一開場,講述的是托尼的日常生活:換了好幾個工作,但為人處世的交際能力很強,可以自如地處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大部分麻煩事情。
托尼是一個典型的享樂主義者,他沒有固定工作,也沒有固定收入,因為打工的酒吧出了打架鬥毆的事故,托尼被連帶着丢失了兩個月的工作。
可是托尼有一個龐大的家族需要養活,托尼必須外出賺錢。這個時候,托尼的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工作:給一個黑人音樂家當司機。
托尼一開始是拒絕的。
在影片的開頭,導演用一個小細節交代了托尼對黑人的厭惡:妻子請兩個黑人維修工到家裡工作,工作後用兩個綠色水杯給黑人維修工接水,托尼等待黑人走後,把兩個綠色杯子丢進了垃圾桶。
托尼覺得黑人很髒,不配使用自己家庭的水杯。
因此托尼想要拒絕這份工作,但是沒有收入的托尼,最終決定接受這份工作,他帶着一顆不安定的心和黑人雪利踏上了路途。
一路上,他表現的非常散漫,在車裡吸煙,在車裡旁若無人地吃漢堡,傻笑,聽音樂,完全不像是司機,而像是主人。
這個時候的托尼和雪利,有着深深的階級對壘。兩個人,在心裡并不認同和接受彼此。
托尼第一次對雪利改觀,是因為雪利的音樂。在路途中,雪利被邀請參加演奏會,音樂的魅力讓托尼了解到:
這個黑人并不像他往常見到的黑人一樣粗鄙不堪,而是一個有着極高藝術造詣的音樂家。
從這個時候開始,托尼已經在逐漸地放棄自己對于黑人的抵抗。
在之後的路上,因為性格的不同,兩個人發生了很多矛盾,比如托尼随手拿了别人的一塊綠石頭,但是雪利卻要求托尼放回去。
托尼很不開心。
托尼覺得雪利太過于嚴肅,總是想要改變雪利,或者影響雪利,因為托尼認為:事實上,雪利并不開心。
在車上的時候,托尼非讓雪利吃炸雞。
因為在美國,炸雞是非常不入流的食物,象征着不入流的黑人,所以雪利非常抗拒,但是托尼卻用盡一切手段讓表面上非常有修養的雪利吃了炸雞,并把骨頭随手扔出窗外。
這個時候,托尼開始影響雪利,雪利也嘗試放下了自己的嚴肅。
兩個人的關系,從炸雞開始,進入了比較友好的階段。但是真正讓兩個人的關系變好的則是:南方對于黑人雪利的歧視。
托尼是北方人,他雖然不喜歡黑人,但遠遠沒有到南方人的程度。當他看到南方人對黑人的歧視之後才發現:這樣做太過分了。
有多麼過分:
白人邀請雪利去演奏,但是卻拒絕雪利使用屋裡的廁所,必須要到小樹林解決,或者回自己的酒店解決。
白人邀請雪利去演奏,但是卻拒絕雪利使用正規的化妝室,隻把一個小雜間給雪利,并且拒絕雪利在餐廳裡吃飯。
白人警察還因為雪利是黑人而差點把雪利抓起來——雖然最後也确實抓起來了。
雪利在南方,被限制出行時間——南方基本上都是“日落鎮”,意思是,落日之後,街上隻有白人可以行動。
南方還拒絕白人進入白人開的酒吧,拒絕白人在店裡試西服,要求先購買再試,因為他們認為,黑人會弄髒西服。
……
南方對于黑人的歧視,遠遠比北方要強烈的多。
奇怪的是,這樣的歧視,雪利能夠一一忍受,但是托尼反而不能。怎麼說呢,托尼是那種人——我不喜歡你,但我絕不當面侮辱你的人,因此在北方,托尼不會主動和黑人說話,但是也絕不會去主動侮辱黑人。
他從來都不知道,黑人竟然在南方,這麼難以生存。如果被歧視、侮辱的是其他黑人也就算了,但是偏偏是他的雇主——雪利博士,托尼感到非常不開心。
托尼站出來反抗種族歧視,并在雪利受到白人毆打的時候,多次解救雪利。
兩個人因此有了友情。
影片最感人的片段也随之而來:
第一個是白人托尼的朋友,想為托尼再找一個工作,托尼決定拒絕的時候,自卑的雪利博士,跑到托尼的身邊,高傲地、傲嬌地請求托尼留下來。
托尼已經把雪利當做了自己人,但是雪利不敢相信——真的會有白人願意接納黑人。這個時候托尼也很感動,表示一定會留下來。
第二個片段是,有文化的雪利博士,教托尼如何寫情書。
托尼原來的情書如同流水賬一般,但是經過雪利博士的改造,立馬變身成為文學作品。
影片到了這裡,可以看出兩個人的友情已經進入了新階段。
但是真正進入到巅峰的則是雨中的一番争吵。任何關系,進入到巅峰,勢必進入到内心世界,而在一次争吵過程中,雪利第一次坦言自己的孤獨:一個人看似輝煌,實則寂寞、孤獨。
雪利第一次袒露出自己的弱點,這令托尼更加心疼。
在影片的最後,則是兩個人一起開車回到北方,參加聖誕節。
托尼因為疲憊,雪利選擇做了司機,托尼在車後座呼呼大睡,這個時候,“主仆”的身份似乎颠倒——也預示着兩個人的友誼正式宣告穩固。
最後,寂寞的雪利去托尼的家庭裡參加了聖誕節的派對,一起度過了溫馨的聖誕節時光。

2
關于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有很多電影都真實地反映了出來,如果你看過《紫色》《為奴十二年》《亂世佳人》等電影,你會發現,在沒有解放黑奴之前,美國的種族歧視非常嚴重。
而在現在,社會的種族歧視案件也時有發生——這非常令人心痛。
明明都是人,有血有肉有靈魂,但卻要人為地依據膚色的不同而劃分為不同的階級。
歧視——這是刻在美國土地上的印章。
就單單影片的名字來說,就表現出了深深的歧視——綠皮書是曾經頒發出來,引導黑人的一本旅行手冊。
為什麼有綠皮書這種東西的存在,就是因為,黑人不被允許,進入白人的餐廳、酒店。
他們必須進入特定的地方休息、吃飯,否則就會被白人暴打,或者有其他生命危險。
他們就像是白人的某種附屬品一樣,不被承認擁有獨立的人格,而是附屬于白人社會的——某樣物品。
如同曾經被附屬于男性的女性一般,社會并不承認他們的存在。
這部電影最感人的地方,就在于探讨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生而不公是個假命題,改變他需要付出犧牲和代價,以及漫長的時間。
托尼問雪利的朋友:為什麼雪利要來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來演奏?明明北方的工資更高,地位更高。
雪利的朋友最後告訴托尼:那是因為,他想要改變南方的白人,對于黑人的印象。
憑借一已之力改變南方對于黑人的印象,這是雪利博士非常勇敢的舉動。
但是最值得一談的應該是雪利博士的矛盾性:他一方面自傲,另一方面自卑。
他雖然反對歧視,但是自己在内心裡也歧視黑人,非常不希望别人把他和黑人混為一談。
他想要扭轉黑人的處境,但是另一方面又極力地想要融入白人的社會,脫離黑人的社會。
這是雪利的矛盾之處,但也是這個人物的真實之處——這多麼像中國重男輕女時代下的婆婆啊,身為女人,卻要求媳婦生男孩,一方面為男女平等抱不平,另一方面卻又在相伴設法打掉女胎隻要男胎。
這是社會的畸形,卻是真實的人性——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當另一性别、另一膚色在社會上占據話語權的時候,人人都想要通過那個性别、那個膚色來獲取說話的權利。
即便心中知道這本就不公平,但也無法放棄現實帶來的好處——被尊重、獲得話語權的好處。
我很能理解雪利在這上邊的矛盾之處,因為這才是趨利避害的人性。
最後就是老生常談,反對種族歧視。人與人個體的差異,比人和狗都大,何必劃分群體?
這個黑人,和那一個黑人的個人化、具體化的差異,比群體性的黑人和群體性的白人的差異大得多。
因此,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分人,以人作為單位劃分,而不是以群體、性别、膚色作為單位來劃分。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非常撼動人心的電影,推薦這部電影,更推薦《為奴十二年》《被解救的姜戈》一起觀看,口味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