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瓣的牛人很多。
這部《孩子王》都被牛人們榨甘蔗般分析,從叙事到攝影構圖,意象,視聽語言,再到文化批判,精神反思,甚至分析到每一個鏡頭,可以說榨的隻剩渣渣了。
簡單說兩句,打個卡吧。
以前也看過阿城的小說,電影和小說大體一緻。裡面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們自己寫的作文。
王福第一次寫作文,是這樣的:
我家沒有表,我起來了,我穿起衣服,
我洗臉,我去夥房打飯,我吃了飯,洗了碗,我拿了書包,我沒有表,我走了多久,
山有霧,我到學校,我坐下,上課。
老杆說好,第一,沒錯字,清楚,第二,有内容。
其實潛在的表達是,隻要是自己真實的表達,就是值得贊揚的。最重要的,它不是抄别人的,而是源自于自己的思索與創造。即使是很簡單、很粗糙的一些描述,也是獨一無二的。
這就是質變的第一步。邁出了自我表達的第一步,接下來的技巧與修飾,就是單純積累功夫和時間了。
于是一段時間後,王福就有了如下的第二篇作文:
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是世界中力氣最大的人。他在隊裡扛麻袋,别人都比不過他。我的父親又是世界中吃飯最多的人。家裡的飯,都是母親讓他吃飽。這很對,因為父親要做工,每月拿錢來養活一家人。但是父親說:“我沒有王福力氣大,因為王福在識字。”父親是一個不能講話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隊上有人欺負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學文化,替他說話。父親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後來慢慢爬起來,還要去幹活,不願失去一天的錢。我要上學,現在還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陽,父親在山上走,走進白太陽裡去。我想,父親有力氣啦。
這篇作文,雖然文字功夫是模拟初中生所為,但是意境、意味上,其實是阿城通過王福的嘴,說出了文化與文字背後潛藏的力量。
這段表達和魯迅的棄醫從文,有着相似的意味。力氣大,不如有文化,可以自己表達,發聲說話,因為話語即權力。治身體上的疾病,不如喚醒民衆精神層面的力量。
所以縱觀整部片子和小說,私以為這篇王福的作文,才是畫龍點睛之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還是要學好文化,真實的表達自己,開口說話。
隻要是自己的,發自内心,真實的表達,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