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慣了日本電影小城市、小人物、小場景的畫面,突然畫風轉入美國商業大片,有一種從農村來到城市的燈紅酒綠的喧嚣感,但是很快,又因為外在、物質的浮誇和躁動,感覺到一種無比的空虛,這就是《冷血追擊》帶給人的第一感覺,外殼硬朗,但是内在卻依然還是人性,相比之下,那些看上去來的痛快的複仇,實則是一種生而為人的軟弱與脆弱。

01

...

當看慣了連姆大叔的硬漢形象後,很難不對他主演的電影先入為主,顯然,這部電影也毫無例外。

《通勤營救》還記得嗎?類型片,類似的人設,打鬥與溫情并在的橋段,一切都似曾相識,隻是包裹了不同的外套而已。

本片講述的是一個勤勤懇懇的小鎮鏟雪工人,在評為最佳市民之後,卻遭遇了兒子的突然離世,一切的打擊根源,卻是一個小人物所無法控制的大環境造成的,這是一種無奈和悲哀的極點。

...

...

...

...

片中正題抛開不說,如果你是一個極度狂熱的愛國憤青,那麼很有可能會被片中對亞洲人、乃至中國人的一些諷刺鏡頭而激怒。

比如,納爾遜的老友和一個亞籍的女友共享一處雪山下的豪宅,然而當老友被殺害後,女友卻用口水唾棄他的墳墓,這是人性的涼薄。再比如,印第安黑幫老大,在逛酒店奢侈品店時,看到一件圍巾,商标上卻寫着中國制造,一臉鄙視的神情。

由此,突然聯想到時下最熱的話題,中美貿易戰。很多激進者,試圖借着維護華為的立場,而對美國發洩諸多不滿。其實大可不必。我們完全可以看看任正非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格局,這種小家子氣的憤怒,未必是真正的愛國,隻是借着一個出口發洩内心的不滿罷了,并非真的是為國家、為他人着想。

而真正的大氣,就是你知道有人在反諷、在鄙視、在嘲弄自己,但是他們用的手段并不高明,甚至有些低級,那麼就無需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否則隻是在用對方的錯誤在懲罰和否定當下的自己而已。

所以對影片中這些針對亞洲人、中國的鏡頭,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由此也能看出整部影片反諷、黑色幽默的整體基調。

02

...

說回影片簡單的故事脈絡。其實沒什麼驚喜,也不驚悚,那些血腥的複仇、仇殺場面,來的太快、太直接、甚至失去了血腥所帶來的恐懼,因為觀衆還來不及恐懼,人已經死了。

一個普通的小鎮鏟雪工,一生勤懇工作,卻躲避不了暴擊來襲,老來喪子、家庭破碎,妻子棄他而去。妻子在離開家之前,抱怨的是丈夫對兒子關注的太少,甚至連他有什麼愛好,最近在做些什麼,喜歡什麼電影都一無所知。

在兒子離世之後,他們才去翻看兒子的臉書、才意識到雖然親人一場,卻遠不是相處一個屋檐下那麼簡單,更多的是需要敞開心扉,彼此關注和理解才對。

...

我想妻子的離開,不單純的是為了懲罰丈夫,更多的也有自己的内疚吧。否則,她離開時,留下床上的一封信,為什麼是白紙一張。她無法傾訴或者怨怼什麼,因為不幸的結局,不是誰單方面造成的,每個深陷其中的人都難辭其咎,這就是家庭,當有人離開的時候,總能讓留下來的人,更深刻的反思。

03

...

當然,這些都是很小的細節。影片繼續朝着它弘大制作的方向走去,包括場景畫面的切換、調動、色彩的搭配,可以說都是耗資巨大的,這就是明顯的商業大片的節奏。

...

...

...

躁動喧嚣酒吧中的毒販小弟A、經營着婚紗店、一身嫩粉色西裝的毒販小弟B、被打到吐血、全身無力,卻不知所以,還跟着打人者一起傻笑的毒販小弟C、這些人都成了一種功能性的角色、目的是彰顯老年喪子的老父内心的憤怒,用他們的死來慰藉一個想要開槍自殺的老父親,唯一活着的希望,為子複仇。

...

...

而之所以他的兒子被殺死,起因都是這個城市的政府對毒品交易的放縱而已,其中狡猾的老警察、固執的新人女警都成了祭品、他們的無作為和無奈,是這座城鎮的悲哀。

而毒品交易,伴随着大雪、伴随着旅遊業的開發,俨然成為了當局某發展、某經濟增長的默認商業,所以毒枭們都搖身一變成為大佬、成為商業精英。

人呢,總是渺小的,很多時候,命運是伴随着時代的動向和潮流而來的,人卻遊蕩在這種潮流的大河之中,什麼都無法改變,隻能選擇默默承受命運,包括那些暴擊。

影片的每一個視角下,都充滿了對社會、對政府、對洪流的反諷。

04

...

還有那些可能作為中國人所未必能感同身受的種族歧視。

印第安老大,來到滑雪場的高級酒店,想要辦理入住,卻被拒之門外,這是赤裸裸的歧視。但毒販們卻出乎意料的不是拿出槍械逼人就犯那麼簡單,直接告訴前台小姐,如果不為我們辦理入住,就在網上差評,多麼可笑。原來生活在現代,也有很多好處,就是你的武器可以不用再是刀槍棍棒,而是扼住喉嚨,抓住商人的痛點就行了,黑色幽默呼之欲出。

...

還有那一個個輕如鴻毛的毒販的死去,生命都如兒戲一般。

...

...

那個吹噓自己能輕易的吸引每個酒店的女服務員,讓她們為了20美金而向他委身的毒販E,在他實施最得意的引君入甕的戲碼時,被對手一槍斃命,連他最得意的20美金都被打穿兩個洞,實在可笑至極;

...

...

...

殺人不眨眼的硬漢毒枭手下,卻是個名副其實的GUY,而他的戀人,卻因為愚蠢的多嘴建議,被老大當成祭品,獻給對手以求和平;

...

看似冷血的殺手,卻在收了客人的定金後反口,向本來要殺的對象高密有人要殺他,失去了職業操守,他的命運也都在預料之中。

整部影片中,每個生命的離開,都兒戲一般,反而是活着的人,糾結一直伴随着左右。

這樣的美國商業大片,雖然不深刻、淺嘗辄止,但在你累了的時候,偶然一瞥,也不失為一種生活的另類調解,小小的一笑過後,舒緩了緊繃的神經。

05

...

很明顯,本片包裹了一個硬漢的外套,内裡卻到處是諷刺和搞笑的成分,當然也有溫情。

...

...

...

在納爾遜抓了大毒枭的小兒子,把他帶回自己的家之後,一邊為他準備晚餐,一邊還讀整本的掃雪車說明書,作為睡前故事哄他睡覺。這是父與子相處的最溫馨的場景,卻發生在一個兒子被殺的父親,和一個父親的手下殺死了别人的兒子的孩子之間,不免唏噓。如果這個老父親,早一點去關心自己的兒子,也許可以避免兒子涉入危險,避免死亡。而毒枭的兒子,卻因為有一個有權有錢的父親,整天生活在霸道的父愛之下,卻從未真正感受過父愛的溫情。

而兩個同樣喪子的老父親之間,在殺死了殺害自己兒子們的大毒枭之後,卻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惺惺相惜,印第安父親放下了自己手上的槍,在掃雪工人納爾遜的車裡,安靜的睡了一覺,一覺醒來,卻看到那個讓他羨慕的雪山飛行者,跌落到了掃雪車前。

男人們啊,無論在外面多麼的風光無限,但是回歸本質,還是一個孩子的父親,更讓他們有生命的價值和存在感,所以即使是大毒枭,也為了兒子的營養餐而脾氣暴躁,在失去兒子之後,心急如焚,在得知兒子去世之後,全力複仇。

生命有來處、有去處、生命的傳承成為一個人活着的希望,而失去傳承的人,就如同沒有了希望一樣,生命隻剩枯竭。

06

...

也許導演不願意承認,他想通過本片,向人們呼籲的是一種男人對家庭的回歸,但是卻分明從那些細微的鏡頭裡讓人品嘗到這些味道。

...

...

...

不過在龐大的外型、涵蓋的領域、涉及的範圍的包裹下,我們不得不說,的确眼前一亮,大開眼界。

那些沒有見過雪、沒有去過雪山景區的朋友們,可以通過本片了解到雪帶人的興奮和快樂。大片的積雪場景、鏟雪車的驅動力、暴風雪來臨時的漫天飛舞,實在吸引人,令人震撼。

...

還有納爾遜的老友,在零下幾十度的雪山小鎮裡,打造的觀雪景的落地玻璃窗豪宅,室内有壁爐,可以随意的穿着背心短褲,真的是再惬意不過的一種享受方式。

還有同志之間,他們的情感,其實并沒有和正常的男女情侶有什麼兩樣,也是突然飛來一筆橫财,就會打算帶着自己心愛的人去一個世外桃源去旅行,不過爾爾,隻不過是男男在一起而已。

還有很多鏡頭語言,待有共鳴的人去一一發覺。

大毒枭離世前想對已經離婚了的妻子說的話,應該是愛吧,畢竟人的情感都是趨向為深刻而保留記憶的。

還有納爾遜的老友,對他的包庇和保護,死到臨頭依然沒有透漏老友的半點消息,因為他是他的好哥們,女人無法理解這種情感的,但兄弟之間就是這樣過命的交情,也小小的令人感動。

納爾遜最終,不但沒有傷害毒枭的兒子,還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給他戴上耳麥,希望他不要目睹槍殺,不要被傷害。面對一個比自己弱小的人、即使是仇人之子,也不忍心傷害,這也是人性。

07

...

影片弘大的場面制作,的确吸引人的眼球,也讓人開眼界,這樣的大片,我們在評價他的劇情、邏輯、演技的同時,更應該吸收的是它投資背後給人呈現的巨資的本質。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看過之後,不會讓人失望的影片,推薦閑暇之餘,開心一笑。

這并不是一部驚悚的恐怖片!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