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

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今年夏天,“魔童”橫空降世。

由《大魚海棠》、《西遊記大聖歸來》制作團隊參與,鬼才動畫導演餃子操刀的3D國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這部電影的先期口碑爆棚,豆瓣評分出奇地不降反增,由開始的8.6上升到8.8分,淘票票評分更是高達9.6,點映票房6000萬,首日上映票房破2億,也一舉打破了國漫記錄。

提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就不得不說當年那部全靠“自來水”将票房拉到近10億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了。

...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上映距今已逾4年,然而孫悟空掙斷枷鎖,拔出金箍棒,身着烈焰金甲的炸裂形象曆曆在目。當年刷屏的大聖歸着實圈粉無數,這部片子也讓國人紛紛感歎“國漫崛起”。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當初的大聖歸來,莫過于“燃”了。

而除了大聖歸來之外,這兩年其實也還有一些比較熱門的國漫産品。

比如《大護法》,可以概括為“奇”。奇詭的劇情,怪誕的氛圍,具有超越以往國産動畫的成熟度和深度。

...

《白蛇·緣起》,則稱之為“美”。

凄美的愛情,絕美的畫面,也堪稱國内動畫特效制作上一個新的裡程碑。

...

當然,還有《大魚海棠》。這部電影的口碑比較兩極化,相較于其他幾部看來則稍顯平庸。

不過,以上任何一部的制作,都沒有《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麼高的完成度。

說起來,《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整體劇情有笑有淚。個人覺得,它的笑點相比哪吒還要更高一步。

四大天王是兄弟嗎?是姐妹。

那哪吒是男孩兒麼?是女的。

托塔天王有塔麼?沒有。

那塔裡有人麼?哎呀,沒有。

江流兒也是可愛得不行,各種小表情萌炸了。

...

整部電影水準還是極高的,但是還是要說一下,瑕不掩瑜的那點“瑕疵”。

比如剛開始的角色設計“山妖”,依然是比較符合小孩子口味的比較低齡的風格——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行為像小孩一樣引人發笑。

...

最後的妖王混沌本體也仿佛投資方突然撤了資,就像一個烤糊了的豬兒蟲。

...

而影片最為高潮的部分卻後勁不足。猴子在為了救江流兒,掙脫枷鎖,暴打混沌之後卻“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大呼不夠過瘾。不僅如此,在最後燃炸的劇情襯托下,反而顯得前面過于平淡了。

...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暫且不表。如果說它是一部頗具少年意氣的動漫,那麼《大護法》則是一場辛辣諷刺的暗喻。

不過《大護法》的部分劇情實在有些不明所以,也不夠連貫。

最為人吐槽的,莫過于它的台詞,故作高深而更顯刻意,反而讓人尴尬到臉酸。

...

真正深刻的道理,是尋常話語或華麗辭藻中戳人深醒的精準一擊。

《白蛇》,很美,每一幀截下來都像壁紙。卻将白蛇許仙的那點兒愛情拍的不鹹不淡,劇情上欠了一絲火候。

...

當然,以上提到的,都是一些細微的瑕疵,大體上是不太影響影片本身的質量的。

而《哪吒之魔童降世》,除了名字有點像洗錢爛片之外,能讓人吐槽的地方确實不多。

...

—1—

角色

很多人說哪吒的設計實在是太醜,長得像王寶強。

...

其實,一眼看去确實有點奇怪,特别是那巨大的牙縫,奇異的“煙熏妝”和大咧着嘴的奸吝的笑,和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可愛的小哪吒區别也太大了。

...

更有許多人表示,這不是吓壞小孩子嗎?

講真,我最煩那種說哪吒形象吓壞小孩子的。

本來這就不是專門拍來給很小的小朋友看的電影。它是3D動漫,不是兒童卡通,怕吓到小孩的話,最好就别帶小朋友去。

神話中的哪吒,本就是“生來異像、大鬧龍宮、屠龍抽筋”的混世小魔王。

看看日本塑造的類似形象“阿修羅”,就跟哪吒十分相似。

...

生來就不是安分之輩,為啥要塑造成大衆喜聞樂見的可愛形象?

此外,有許多人忽略了形象的動态性。

一個角色給人的感覺,涉及到他的行為、表情、語言等多個方面的表現。

比如小黃人裡的格魯、千與千尋裡的無臉男,雖然他們的形象看起來奇怪,但是在畫風和動态表現的加持下,絕大部分人反而會覺得他們異常可愛。

...

哪吒也是這樣,雖然它的人物設計看起來很“衰”,甚至很醜。不過,在片中他還是非常萌的,是那種“賤萌”的類型。

...

小時候的哪吒,同樣是讓人看一眼心就化了的萌物好嘛。

...

更有标志性的插兜“走出六親不認式”步伐。

...

再說了,這兩個沖天鬏、這大頭、這小短腿兒,哪個不是萌點?而且辨識度十足,一眼看出他是哪吒,一點兒不過分。

...

蛻變後的哪吒,誰還敢說醜?

...

性格上,哪吒也和他的形象同樣“另類”,是一個混世小魔王。在家呆不下,溜出去就是“打砸搶燒”,成了陳塘關人見人怕的“妖怪”。

講話也是三兩句殺人吃人不離口,堪稱史上最暗黑版本的哪吒。

...

然而,正是形象+性格上的雙重颠覆,讓哪吒擺脫了傳統窠臼,成了一個躍然紙上的鮮明形象,讓人在看完之後,很容易記住這個破壞力爆表的小子,給人帶來不可磨滅的印象。

當然,在哪吒的對立面,動畫團隊也為觀衆設立了一個更符合大衆“喜聞樂見”的完美形象“龍太子——敖丙”。

...

敖丙玉樹臨風,倜傥潇灑,身披龍鱗戰甲,臉遮玉白面紗,性格上也是幾乎毫無瑕疵的“聖人形象”,簡直就是為女孩子們禦選的“老公”。

不信且看,上映之後,吹敖丙神顔和敖丙哪吒CP的肯定又是一大堆。

而其他的角色,也都各有特點。

殷夫人在外是巾帼英雄,實打實的女中豪傑,見到哪吒卻一秒溫柔,逃不開中華千年的慈母形象。

...

太乙真人,相信就算你把他宰了做煙熏臘肉他也不會生氣。整部電影都是嘻嘻哈哈的,被哪吒給捉弄的被全場觀衆嘲笑,最後一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架勢卻讓人肅然起敬。

...

然而最義無反顧地沖向地獄的,其實是甘願為兒子承受天雷之劫的李靖。

...

申公豹也終于不再是一個力量強大但是無腦的反派了,從頭到尾的陰謀策劃相當狠辣。

...

結巴的設定十分搞笑,形象方面也頗具特點,具有暗黑的中式神話風格。

—2—

劇情

劇情方面,這次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完成度更高,故事講得更好,笑點、淚點、燃點頗多,水準整體都在比較高的層次,不會存在頭尾水平不一緻的情況。

整體節奏都處于非常流暢的狀态,全程無尿點,不會讓人看到打瞌睡。

而在精神層面,以“對抗命運”為核心的主題既迎合了哪吒本身的形象,又點燃了屬于觀衆内心的反叛的火焰。

人生多波折,步步亦崎岖。是接受命運的捉弄,還是在命運的泥沼中掙紮一把?擺脫了命運的禁锢,是入佛還是成魔?不隻是哪吒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自己眼前的迷障。

...

痛苦的命運在盡頭等待,而偏見是命運的附庸。

除了已成定數的命運深潭,哪吒還要面對通往命運之淵的滿叢荊棘,它叫做成見。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休想搬動”。

本來有着未曾被污染的心靈,卻因為是魔丸轉世而被老百姓排斥和恐懼,在人們的心中成了妖魔的化身。

不能在童年開心的玩耍,被重兵把守關在家中,淘氣的性格被壓抑,溜出門便全城恐慌。百姓不善,父母不待,最大的心願,隻是想好好地和夥伴、和娘親、和父親過瘾地踢一場毽子,然而這也是奢望。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報以歌?

你拿臭雞蛋扔我,我就燒了你房子。

你們喜歡整我,我就讓你們嘗嘗你們自己的手段。

我也想當人們心中的英雄,為了擺脫你們的偏見,我拼了命去捉海羅刹,隻想為自己立一個清白。不曾想,你們卻不給我半點解釋的機會,說我是殺人的妖魔,想除掉我。

“既然他們說我是妖怪,那我就做個妖怪給你們看看”

...

妖魔的造物之主,原來就是人們心中的惡念與偏見啊。

人們說你是妖怪,你就真的是妖怪了?

我是誰,我自己說了才算。

三頭六壁,火蓮金身。身披混天绫,腳踏風火輪,伏魔,救世,我命由我不由天。

...

酣暢淋漓的起承轉合,化為一朵絕美的蓮花,邪魔退散,偏見也蕩然無存,這是哪吒對自己的救贖。

隻有渡己,方能渡人。

—3—

特效

其實,無論是《西遊記之大聖》,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成熟的,媲美國際水準的特效都是他們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這次的哪吒,配音很流暢、很自然,沒有了以往動畫片那種生硬、尴尬的感覺。

靜态的場景美輪美奂,尤其是在山河社稷圖之中的景色,随便截取一幀都能作壁紙。

...

太乙帶哪吒剛進去的那一段,極具動态張力,不僅将視覺特效展現的淋漓盡緻,而且還呈現了更具腦洞的創意表達。

龍王為敖丙披上萬龍鱗甲的過程細節也呈現得極為細緻,每一片龍鱗上,甚至能夠看到場景的倒影。

最後的兩場大戲,更是給人一種餘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覺。

用變身術和申公豹的鬥智鬥勇,在纏鬥中被困在一個球裡的奇妙曆險,山河社稷圖中的龍争虎鬥,最後對抗天雷劫的情節将燃點推向頂端。

作為觀衆,不僅感到胸中一團火焰燃燒,捏緊拳頭,忍不住呐喊叫好。風格迥異的場景流暢轉換,酣暢淋漓的打鬥特效和急速推進的劇情,看得人着實爽快。

...

終于,國漫也能夠在具有頂級特效水準的情況下,講出一個颠覆傳統的、推陳出新的,屬于我們自己的故事。

有笑、有淚、有深思。

友情、親情、師徒情、他人、自我,有太多想說。

在哪吒還沒有上映之前,江流兒和大聖也來助陣了!“哪吒是男孩兒嗎”2.0特輯,大家可以去搜索觀看一波。

我個人在看的時候,笑到豬叫的同時,眼裡卻泛起了淚光。

...

而哪吒的正片裡,彩蛋也是重重驚喜。

終于,屬于我們自己的“超級電影宇宙”開始堆磚砌瓦,破土而出!

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它的築建者。

4年前,我們成為大聖歸來的自來水,為孫悟空瘋狂打Call。

今年夏天,讓我們再次為《哪吒之魔童降世》做一回“自來水”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