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心中的暗物質更值得我們關注。
先不論電影的好壞,片中那種壓抑與孤寂的情緒倒是很成功的傳遞了出來,至少看完此片後,我整個周末都提不起興緻,總覺得心裡堵得慌。
一個人從理智走向瘋狂,本就是一件沉重和悲哀的事,如果這發生在動亂蠻荒的年代,我們還可以将悲劇歸罪于不可抗的外力,然而,它卻發生在相對和平與自由的現代,這不由得讓人産生一種莫名的恐懼。
究竟是什麼在不經意間侵蝕了人們的心,使它變得充滿黑暗與仇恨,以緻于必須殘殺自己的同類來發出生命最後的悲鳴?
這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牽扯到教育體制、文化傳統、社會心理等方方面面,要解釋它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别談根治它的辦法。
一部2個小時的電影當然也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我們所期待的,隻能是一部觸及到靈魂深處的作品,令觀者可以從中反省社會與人生。
然而,《暗物質》顯然做得不夠。
個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編導的主觀偏向性太過明顯,導緻真實事件中許多能夠深刻揭示人性的情節被削減甚至塗改。
影片改編自1991年轟動一時的“盧剛事件”,片中主人翁劉星的原型盧剛是個飽受非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大體有兩種,一種說盧剛行為乖張,孤僻、自私、言語刻薄,常常損人利己,比如開着冰箱門納涼,緻使别人的食物馊掉等等,無論是教授、同學都對他難以容忍。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盧剛其實是個老實人,隻是總愛認死理,鑽牛角尖,比如他太過遵守“不占人便宜,自己也絕不吃虧”的原則,每每與人锱铢必較,周圍的人感到厭煩,于是漸漸疏遠了他。
雖然我更相信後一種評價,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有一點是無可争議的,那就是盧剛的人際關系幾乎全面崩潰。沒有一個朋友,事業也一籌莫展,這對于一個個性極強的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巨大的絕望和憤怒最終構成了盧剛殺人的動機。
相比之下,電影中的劉星并沒有走到如此山窮水盡的地步。
編導幾乎将劉星塑造成一個性格單純善良的陽光青年。較之盧剛,劉星待人接物雖談不上圓滑,但應付日常生活足足有餘,他與室友相處融洽,對研究的學科充滿熱情,還有斯特裡普飾演的教授(其實斯特裡普飾演的角色究竟是幹啥的我一直沒搞清楚)對他關懷備至。
這樣一來,真實人物生活中的矛盾和危機在電影裡被大量削減和弱化,以緻于劉星最後的殺人行為令人覺得十分突兀。
再說說盧剛的競争對手山林華,即片中勞倫斯·馮一角的原型。
現實中的山林華在同學眼裡簡直像個天使,與盧剛的工人家庭出身相比,山林華的父母均為農民,生活環境還不如盧剛,但他卻能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不僅勤奮好學,而且活潑開朗、樂于助人,深受同學和教授喜愛。
當然,這裡不排除山林華為人有圓滑的一面,但這種交際策略在現實中完全屬于正常。可是,這一角色在電影裡卻被很可笑的醜化了,勞倫斯·馮被描畫成一個崇洋媚外、黃皮白心的“香蕉”,不僅非要用英語和華人同學交談,而且笃信基督教,給自己的孩子施洗,俨然一個忘本的小人。
在這一人物的反襯下,劉星的不懂交際、不懂變通就成了正直的表現,甚至他的破英語也變成了“不忘本”的愛國行為。可諷刺的是,在現實中,反而是盧剛更傾向于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美國人。
說到這裡,編導的心思可謂路人皆知了。他無非是站在同情盧剛的角度來重構整個故事。當然,對于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編導應該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盧剛也确實是值得同情的,因為他是衆多現代社會問題的犧牲品。
可是,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主觀偏向,對現實進行簡單塗改,以美化盧剛、醜化山林華等人的手段來達到“同情”的目的,隻能适得其反。就算這在電影劇情上能夠說得通,也遠沒有真實事件所反映的深度和廣度,隻能是一部膚淺之作。
除此之外,電影也有些可取之處,比如前半段對中國留學生生活的真實描寫,劉烨的出色表現,還有技術上冷色調的運用、空曠簡陋的房間以及詭異的低角度攝影等也很好的醞釀出壓抑的氣氛。
不過,最令我難忘的是電影對劉星父母的表現,極為普通的工人,成天面無表情的忙碌着,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出國的兒子身上,讓人不由得有一種心酸的感覺。
可誰又知道,他們的這種殷切期盼反而成為了兒子心理上的重負,劉星每次寫信從來報喜不報憂,口口聲聲承諾着要将父母接來美國居住,還有獲得諾貝爾獎、娶個金發碧眼的洋妞這些“光耀門楣”的夢想,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劉星的在現實中的挫敗感,最終也成為他心理崩潰的有力推手。
放眼現在,這樣“望子成龍”的父母還大有人在,他們太過在乎兒女在學業、事業上的成就,而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這也是現行教育制度的最大弊端之一。
最後回到電影的片名——暗物質,它正是劉星的原型盧剛所研究的課題。然而,用在這裡,卻形成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隐喻。
在百度中搜到有關解釋:“暗物質(包括暗能量)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隻占宇宙總物質量的10%不到。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幹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
這不是正與人心中不可知的陰暗面不謀而合嗎?人們日常的言行隻表現出了一小部分真實的内心,而大部分的思緒與掙紮都存在于看不見的内心深處。
也許,相較之宇宙中的暗物質,我們更應該關注人心中的暗物質,這樣才能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