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海報
平淡的精彩

——影片《少年時代》觀後随感

作者:許健


        2015年1月12日,美國影片《少年時代》在第72屆金球獎中,獲得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該影片拍攝曆時12年,講述了小男孩梅森從6歲到18歲期間的日常故事,說到劇情會發現絕對是平淡無奇的,不禁自問是什麼抓住了我?抓住了如此多觀衆?

        孔子曰:“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句話已經過時,現今的時代,信息的維度和數量以幾何數量級增長,别人們的生命曆程借助媒體可以濃縮在很短的時間中完全展現出來,使我們可以經曆無數次生死,體會無數次愛情的甜蜜以及親情的溫暖,經曆無數各種挫折,承受無數人生苦痛……激昂或消沉,勇敢或懦弱,悲壯或無奈,邪惡或善良,高尚或卑劣……人生道理再也不是必須走過漫長的一生才能懂得,多重的人生體驗令今天年輕人早早便具有了比先輩高明得多的領悟。

        《少年時代》可以說是我們無數閱曆體驗中的一次。一個單親家庭,兩個孩子,一位母親,兩個繼父,一位父親……梅森一點點成長到進入大學,僅僅兩個多小時,影片創作的成功之處在于令觀衆完全參與到梅森成長的過程中,雖然故事真得是很平淡,但就像是看着鄰家孩子長大,為梅森的成長而祝福,并在不覺中将這個普通家庭的生活同化到自己意識之中。

        梅森的母親奧利維亞在糟糕的人生境遇中,為生存而努力取得文憑,成為一位受學生歡迎、豐趣幽默的教師,在人生關鍵時刻不計微末得失,果斷帶領孩子們遠離危險。梅森的父親在謀求複合不成後,對自己的反思和積極面對生活,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作為朋友與孩子交流人生道路的選擇與得失,甚至坦誠地談到交朋友中性與避孕的問題等等。這一家人有種看不見摸不着的精神,即所謂人性或人倫,這是一種天生的積極快樂因子和責任感,父母的潛在品質無形地影響到梅森姐弟的人生。

        母親奧利維亞對梅森說,時常故意将自己置于窘困的臨界狀态,讓自己不緻停下腳步。當兒子要離開媽媽去上大學時,她反而顯得迷茫,回想起一個個對他們家庭來說是裡程碑似的事件,感歎最後一個裡程碑恐怕将會是自己的墓碑。梅森回答說,未來還有無數個裡程碑,距最後一座裡程碑還很遠。這就是所謂積極的生活狀态。

        導演真傻,曆時十餘年終于完成這部電影時,即使拿了小金人,也隻是最後一個裡程碑,假想繼續拍下去而不最終完成,則故事不會結束。人生更是如此,未來總是有值得追求的東西,每個人的生命不是電影,它無法濃縮,雖然平淡無奇浪費掉了大部分的時間,能說我們的生命不精彩嗎?我們每個人都想要的更多,盡管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平淡,有太多的不易,行道遲遲,載渴載饑,但仍然一天一天迎接着新的太陽。我們需要經曆!

        同路人讀書會的朋友們聚在一起似乎很平凡,一起遊玩,一起嘗試寫文章,甚至有時僅僅是吃吃喝喝閑聊一番,回頭看去,出品的那麼多期《草色》刊物和印刷的2本文集,就是我們生活的裡程碑。讀書會的王建萍有段關于練瑜珈的感悟:“瑜伽的練習不是目标,那目标是什麼?或許根本就是沒有目标的旅行,我們要的隻是行走的過程。不是因為練瑜伽才要柔軟,才要心靜,才要放下,而是在你練瑜伽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變得柔軟,體驗心靜,學會放下。”這段話和梅森一家的故事有着異曲同工的妙處。向前走必定有好景緻,生命中這樣的基因,令我們決計為人生這部影片增添更多素材。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部最好的影片。

    ——2015年1月20日


原創圖文   請勿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