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攀登者》海報(來自網絡)

丈量人生高度
——觀電影《攀登者》有感

文字 / 許   健


      登山是個玩命的運動!看了電影《攀登者》,更知面對大自然時生命的脆弱,但登山者分明又被人們尊重,為什麼?

      電影《攀登者》中有個許多作品中雷同的情節,副總指揮曲松林(張诤飾)在集訓開始時問隊員們,如果有人想退出現在可以退出。此刻我如果站在隊伍中會怎樣選擇?年齡徒增五十多歲,對很多事前因後果都能一覽無餘,前路的兇險明明白白,但想必我也是不會退出的,誰讓此時此刻站在了那個位置,注定已經無法後退,不願就此認慫了,不願從此讓所謂的人生因此失去自信的支柱,這或許就是許多人不計代價而堅持的緣由。情節雖然老套,但人一生中很多時候都會面臨類似的位置,更會遇到無數有形和無形的山峰。

      世人定義的成功的标準是苛刻的,是8848米,那怕是差1米,更不必說你已盡力登上4424米,注定還是會成為被嘲笑的高度,誰讓你選擇作個攀登者呢?這常常是生活中心在高處者的悲哀。另一方面,當在你面前還有新高度時,攀登者自己也無法放下欲望,付出金錢、愛情,甚至生命,都在所不惜,因為對他們來說追求自我肯定的精神需求才是最高的。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隊長方五洲(吳京飾)和女友徐纓(章子怡飾)等人物形象,再一次完美地诠釋了這首詩。他們立志用雙腳丈量中國高度,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标,既是個人的目标,又是一個共同的目标,他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當所追求的目标與民族國家相關聯,與更多的人相關聯,這個目标帶來的興奮便也超越了自我。      隊長方五洲他們因遺失了影像第一次登上珠峰受到質疑,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明白自己走過的路,即使因登山隊解散而成為一名燒鍋爐的工人,并不能打擊他們自信,當機會再次來臨時,這種自信讓他可以付出一切來證明,向世人證明自己的高度。

      人生的抗争中不同的人能走出的距離有差異,人生能達到什麼高度,就看願意付出多少代價邁出下一步,當選擇了安全和舒适時,也就放棄了更高的高度,有失有得。面臨兇險,甚至可能需要付出生命時,選擇後退是可以理解的本能,但徐纓在實現的目标的關鍵節點,毅然用生命選擇了向更高的理想前進,有失亦有得。

      人生相對于客觀世界的渺小和短暫,注定人類要不甘地與之不斷鬥争,都說無窮的快樂正來自其間。話雖如此,但熱情總難免被現實無情地打擊着,特别是平凡世界中空間和能力有限的我們,前路并不比雪崩、冰縫、絕壁更安全。故人生的路途中需要不停地用某些形式來為我們彰顯意義,這也就不難理解人們敬重用生命去攀登的故事。《攀登者》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座山峰,也不僅是關于攀登的故事。

      1975年攀登珠峰的中國登山隊有400多人,最終有9人成功登頂。攀登者的名字,不一定都是登頂者,屬于所有向前邁出步伐的人們,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經曆,能夠參與到一項稱得上偉大的事業,乃人生之幸。或許一生我們也無法登上如珠峰這樣的絕頂,但赢得的高度不論最終是多少,骨子裡向上之心卻是共通的。

      《攀登者》是勇敢者的故事,每一步都是信仰,每一步都是生命可以驕傲的輝煌。

      心在高處,向攀登者緻敬!


本文原發于“西安市志遠助殘公益慈善中心”微信公衆号,原發配音朗誦:王惠娟

原創圖文  請勿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