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着未來的“魏萊”,代表着正義的“鄭易”,“北望今心,陳年不移”,他們的名字如此美麗,陽光與陰影并存,是青春,還是罪惡?是傷痛,還是成長?是真實,還是隐瞞?是生命最深處的弱點,還是人性的卑劣?導演曾國祥,到底要通過這部電影向我們傳達什麼?這部由青年演員易烊千玺,周冬雨領銜主演的影片講的不是青春疼痛,也不是校園愛情,而是定位于校園暴力,校園欺淩的展示青少年成長心理的影片,“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兩個處于社會背面的少年相依相守,對抗的,是整個世界。10月25日影片首映,并在社會上取得了巨大反響,将校園霸淩話題帶入了公衆視野,随後《未成年保護法》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迎來大修,未成年人保護問題再次成為全社會熱議的話題,“每個人都有少年時代,所以每個人都是少年的你。”,謹以此片,獻給身處水深火熱中的我們,獻給這個黑白難辨的社會。

’”臉上那麼髒,可是她幹淨;身上都是傷,但是他不疼。想變聰明,押得中人生;想變強大,足夠保護她。選擇相信我,從陰溝裡爬出,想活命就閉嘴。跟在你身後,不能同路不能并肩,自己學着長大。隻有你赢我才沒輸,你在樂園我才在天堂。陳念欠小北的不是錢不是飯,是高考結束那天,牽着手邁過十八歲的盛夏。“在影片中,兩人面容全部醜化,雀斑,傷口,抹黑,少年應該什麼樣子?青春?爽朗?天真?可他們不是。他們是少年,卻沒過上少年該過的生活。影片開頭一場自殺事件先聲奪人奠定了整部電影低沉壓抑的基調,“她們都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幫助我?”被欺淩者無助質問,旁觀者不知所措,一步錯便步步錯,陳念錯過了一個拯救别人的機會,也就錯過了一條無辜的生命,也就換來了一個注定悲慘的人生。毆打,追趕,泥土血液,欺壓與侮辱,少年不屈并且桀骜,他們飽受身體和心裡的壓力相互救贖:家長的野蠻,老師的懦弱,警察的無力,一切的一切都是壓死少年的最後一棵稻草,于是有了後面發生的所有。觀影後,有人評論道,這是一部孩子愛看的影片,卻不是大人愛看的,我想确實是這樣,沒有哪個大人真的願意去承擔自己的錯誤,《少年的你》抓住了許多成年人想拼命擦洗遺忘否認的東西,才會讓他們想銳叫,想甩脫,想審判。


影片中,理性冷靜的女警問鄭易,怎麼可能有人為了另一個人,去坐十幾年牢,承認自己強奸和殺人。鄭易的心,明鏡一般:你和我不會,但他們還是少年。

影片雖定位于校園霸淩,但主題卻緊緊圍繞着青少年的成長,“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自幼缺少關愛的小北,母親販賣假面膜的陳念,他們無辜又無助,在成長的問題上,從來沒有任何人能向他們以身作則,陳念将全部希望押注在高考的那短短兩天上,“讀書,考上好大學的,如果可以的話,保護世界”,這是陳念承受着欺淩時還懷揣的美好的願望,可災禍卻改變了她的命運,過失殺人讓她痛苦,更痛苦的是要讓别人來承擔她的罪名,高考時路邊小北綁好的雛菊是對她從未說出口的愛與責任,632不光是她的高考分數,更能讓她逃脫苦海,高考後學生在學校灑落漫天的紙張,陳念面對飛舞的試卷突然醒悟,高考不是最後的跳闆,她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透過現象去看本質,影片也反映了所有學生目前經曆的事情,高考制度在中國尚來衆說紛纭,有人認為它僵硬,有人卻說在衆多的不平等下它給了我們相對的公平,假如高考或’成材‘天然正義,有誰會想聽聽十幾歲的身體裡湧動的,并不隻有一條窄路或者單一未來,那已經是一株枝桠很多的樹了,如果隻允許主幹生長而強行剪枝直至創口過多,樹也是會鮮血流盡的,不是嗎。

我們回顧影片的制作,導演曾國祥試圖去放大社會的醜陋挖掘不為人知的罪惡,在鏡頭處理中,他以奇緻勝,頻繁采用特寫加近景的方式,用最真實的鏡頭去捕捉大量的跟拍、手持,以及碎片式剪輯,營造出強烈的恐慌與不安感。這種情緒,其實就是角色在片中的情緒,它以影像的方式,最直接延伸給觀衆。影片後期鄭易審判兩位少年,編劇使用囚徒困境推動劇情達到一個節點,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囚徒困境指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進監獄,不能相互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由于證據不确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确實,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于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終導緻納什均衡僅落在非合作點上的博弈模型。


人人都想自保而後逃之夭夭,由此囚徒困境失敗幾率極其微小,但影片中卻不是這樣,陳念與小北打破了這一定律,面對警察他們攜手對抗,面對這個世界他們據理力争,“隻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輸”小北全力守護,陳念絕對信任,“在成年人肮髒的世界裡,;兩個人就這樣長大了”

“我和你不會,但他們還是少年。”

“可是我喜歡一個人,我就要給她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