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前蘇聯影壇因為弗拉基米爾·緬紹夫導演的一部影片的出現而經曆了一場地震。是繼《戰争與和平》之後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前蘇聯電影。
影片的情節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終于70年代,影片把兩個時代進行了對比,着力表現中年人的命運,描繪了這一代人的心理狀态,涉及了許多觀衆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如道德、幸福、人生價值等等。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和果沙給中國觀衆留下了十分難忘的印象。
在我們深入了解《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部經典劇作之前,了解蘇聯電影的相關曆史背景對于我們更好的了解這部電影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從蘇聯電影的特點來說,蘇聯電影故事性極強,藝術内涵豐富,既不太商業,也不太文藝,看過之後往往讓人印象深刻,感動長存心中,而且體裁的多樣化也完全能與好萊塢相提并論。
再結合蘇聯的曆史發展來看,鑒于美蘇兩國的長時間對峙,每一次蘇聯電影來到國際上,都會先伴以周遭西方國家的嘲諷與冷眼,但是當他們看完之後,又不得不承認蘇聯電影真是讓人無話可說。前蘇聯電影的藝術成就在于,它能讓人忘記冷戰,忘記意識形态的不同。
在同等條件下,他們極難得到理解與尊重,卻依然運用高超的電影理念戰勝了一切偏見。在冷戰時期,蘇聯電影甚至獲得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電影獎項,包括兩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戰争與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及多次提名,可以說是盆滿缽滿,榮耀長存。當時,前蘇聯是世界電影強國之一,影響了包括美國在内的許多影迷。
再從片名來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部電影的片名出現早于電影的制作,《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部電影的片名乃是一個俗語,産生于16世紀。在伊凡雷帝(1530-1584)執政時期,官府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在交納租賦和服兵役的問題上,各階層民衆一輪不休。為了使這些問題獲得解決,不少民衆到莫斯科請願。他們噙着熱淚,請求沙皇斷定是非,造福于民,但請願者卻遭到嚴厲懲治。
有一次,伊凡雷帝正在宮廷附近的村鎮小憩,一些請願者得悉後馬上趕到這裡向沙皇慷慨陳辭。伊凡雷帝大怒,下令逮捕這些請願者,命令剝去他們的衣服,用沸酒澆燙,用蠟燭焚燒他們的須發。就這樣,請願者傷痕累累,空手而歸。然而,這卻引起了人民大衆對沙皇的不滿,從此請願者悟出了沉痛的血的教訓,眼淚無濟于事,莫斯科(當局)是不會相信眼淚的。
以後,當人們願望得不到同情時,就用《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這句話來表示心中的不滿。而這句諺語的闡意也是極符合電影的主題的。
這部電影從主題上來看主要是從三位女性對待愛情的不同價值觀念展開的。油漆工瑪麗娅是那種有着傳統觀念的姑娘,希望有一個可靠的伴侶,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眼下她已交上了一個男朋友尼古拉,也是一個工人。
面包工柳德米拉則性格熱情、開放,但她有虛榮心,想以自己的美貌在莫斯科中個"頭彩",取得養尊處優的生活,她羨慕上流社會的生活,愛結交名流而本部影片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對待愛情的價值觀是希望尋找一份真實的,沒有階級觀念的電影。單純的愛情幻想卻敗給了事實,依靠謊言與魯爾多夫相愛的卡捷琳娜最終以被抛棄為結局,而40歲以後的卡捷琳娜最終以自己的真實身份為她迎來了一份真正屬于她的愛情。
從電影的視聽語言這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的話,作為表現主體與主體所處環境的拉鏡頭運用對于表達主人公卡捷琳娜的内心情感有很大作用。當卡捷琳娜懷孕後約魯爾多夫在公園見面,魯爾多夫對于這個孩子不以為然,年輕的卡捷琳娜希望魯爾多夫能夠幫她找一個醫生把孩子打掉,但魯爾多夫并沒有把卡捷琳娜的話語放在心上,還不負責任的和卡捷琳娜說:“這是你們女人的事情,你們工廠不是要負責員工的身體健康的嗎,你應該去找你們工廠。”
随後,魯爾多夫借故離去,隻留下卡捷琳娜一個人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這時候,一個拉鏡頭的運用:鏡頭從拍攝卡捷琳娜的近景到随着魯爾多夫遠去的背影漸漸拉開,從近景到中景到全景最後到了一個隻留下卡捷琳娜一個人孤獨落寞的坐在公園長椅上的遠景,拉鏡頭的使用向我們描繪了落葉飄零下身影單薄的卡捷琳娜的孤獨場景。
再從色彩這個角度來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部電影,導演有意識的将色彩的變化與對比手法進行結合運用。卡捷琳娜在她年輕的時候,衣服色彩都是冷色調,衣服顔色偏素雅與好友柳德米拉豔麗的衣服色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衣服顔色的選擇是她們各自性格的不同的代表性展現,年輕的卡捷琳娜是一個單純質樸的女孩子,追求簡單的愛情;而年輕的柳德米拉則是一個熱情開放的女孩子,在愛情觀上有虛榮心的一面。再從40歲這條時間線索來看,随着卡捷琳娜的身份以及社會地位的改變,她的衣服色彩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40歲的卡捷琳娜已經是工廠的廠長,這時的卡捷琳娜工作時身穿西裝正服與年輕時作為一名女工時穿的黑色長衣形成對比,衣服的顔色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工作之餘,卡捷琳娜的服飾為卡其色以及淡亮色為主,最大的改變我們可以在卡捷琳娜在火車上遇見戈莎時,卡捷琳娜在适體的打扮的基礎上戴了一條亮黃色的頭巾,在整個都是暗色的火車背景下,這條頭巾顯得格外矚目。
當年老的魯爾多夫再次找卡捷琳娜時還是約在了他們年輕時相會的那個公園,從色彩上來看,這時的卡捷琳娜仍然是身着一身黑色大衣但她手裡拿了一束色彩豔麗的紅玫瑰以及手提了一個紅色的手提包,在整個色彩背景的基礎上,紅色作為重點色既是人物心理的映照也是人物地位的轉變。
除了色彩上運用對比手法進行比較外,影片中在不同角度大量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情感的變化。卡捷琳娜兩次和魯爾多夫見面都是選擇了同一個公園,同一個長椅,但人物情感卻早已是物是人非了。年輕的卡捷琳娜在長椅上處于被動地位,低着頭祈求魯爾多夫的幫助,而40歲的卡捷琳娜和魯爾多夫說話時擡頭挺胸,自信的和魯爾多夫進行交談。通過對比這兩個同地不同時的場景,我們不難發現特寫鏡頭以及人物主體語言的轉變也是對比的一個方面,第一次的公園會面,主要是魯爾多夫在說話而卡捷琳娜的話語處于被動地位,鏡頭次數上魯爾多夫也是明顯多于卡捷琳娜的,其中的特寫鏡頭則展示了魯爾多夫的不耐煩,表現出了他的不負責任;而在第二次公園會面時,卡捷琳娜的話語處于主動地位以及特寫鏡頭主要圍繞卡捷琳娜展開。
最後從隐形線索來看這部電影,眼淚是這部影片的一條隐形線索。卡捷琳娜在這部長達150分鐘的電影哭泣的次數屈指可數。卡捷琳娜第一次哭是魯爾多夫對于她懷孕的事情不管不顧時的無可奈何的淚水,第二次哭是40歲以後的卡捷琳娜面對生活中遇不到一個愛她的人留下的悲傷的淚水,第三次哭是戈莎離去并且她意識到他不會再回來時悲傷的淚水,第四次哭是戈莎離去後再次回到她身邊時候的開心的淚水。四次不同時期的淚水,既是卡捷琳娜内心情感的變化同時也是她人生發展的縮影。

在卡捷琳娜找不到戈莎哭泣的時候,她的好友說了一句:“得了,得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現在不相信眼淚,而該行動。”這句話既是對卡捷琳娜現有狀态的一個概括同時也是她前半生的一個概括:卡捷琳娜一直在行動着,從一個工廠女工到工廠廠長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從一個單純的少女到撫養一個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從一個不相信愛情到最終相信并擁有這一份美好的愛情的幸福者……她一直在行動着。
這部片子也是一個價值觀很明朗的影片,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為着她所希冀的一切一直在不懈努力着,結合着蘇聯當時的時代背景,主人公的發展線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蘇聯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這麼多有利的因素,它當之無愧的獲得了1981年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1980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弗拉基米爾·緬紹夫的金熊獎(提名)。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所以再見,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