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一部從宣發開始,就注定充滿争議的電影。無論是導演在宣發時期拜訪充滿争議的人物後代,還是上映、撤檔、再剪輯、審批、上映這一系列的波折操作,以及電影故事對曆史的改編程度,都引發了觀衆群體間巨大的讨論熱度。作為觀衆,看重故事劇情還是看重曆史本身,将嚴重影響個體的觀影體驗。

      影片選取了淞滬會戰末期,四行倉庫保衛戰作為故事舞台。從國軍士兵和租界民衆兩個角度講述故事。電影再角色刻畫上十分出彩,作為一個沒有明确主角的故事,國軍士兵在描繪上比較均勻,但在每一個角色的活躍時間中,都能很好的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戰争的洗禮下,短短的幾天裡,每個人的從思想上都發生了不同的轉變,無論是成長還是逃避,都符合角色自身的性格,在行為動機上可以說是真實可信的。而租界的民衆則更好的代表了觀衆的情緒和感情線,作為觀衆的我不止一次的感受到,自己在民衆上的情緒投影,蘇州河對面的一舉一動都在牽動着我的神經,對戰争走向的好奇,自殺爆炸時的感傷,國旗升起那一刻的喜悅,國軍撤退時的慘烈,或緩和或緊張。從一個整體角度去看,國軍士兵的行為是租界民衆态度轉變的原因,租界民衆的援助又是國軍士兵堅守的總要支持,就在這種互相的影響下,愛國主義情緒呼之欲出,感染着影片内外的所有人。在這兩個角度之外,影片中零星的描繪了其他的一些角色,日軍、記者、租界中的英法居民,依然各具特色,同樣的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整場電影中,角色的刻畫是全片最大的看點。

      劇情上,除最開始的序章外,影片由保衛戰的四天四章節構成。通關全片,可以感受到一股濃重的愛國主義情緒,甚至整部故事都是在為這一主旋律服務。影片在三小時攻防戰中迎來了第一次劇情上的高潮,随着一次又一次震撼人心的自殺式爆炸,戰争的慘烈被赤裸裸的擺在所有人的面前,這是劇中所有角色思想的轉折點,并在守衛國家這個事項上達成了統一。但是在之後的故事中,無論是保衛國旗,民衆沖橋支援,還是最後的大撤退,都是在将這種慘烈一遍一遍的擺在觀衆面前,不免有一種用力過猛,甚至到最後有些審美疲勞。尤其是在結局的大撤退中,我能理解導演想通過對撤退過程震撼的特寫鏡頭,來痛斥國軍管理層的無能、國際社會的模式,并用這種犧牲,實現國人反抗精神的自我覺醒,結局以民衆握拳特寫結束大概也是這個原因。但為此效果,撤退時狙擊小隊怎麼樣了?撤退是否成功?後續故事到底如何?一系列問号停在了一個看似高潮又未達到高潮的地方,造成了很大的需要填補的落差感,非常影響最終的觀影感受。

      最後,再說電影的争議。影片在宣發期,标榜自己是以曆史為依據,還原曆史真實的戰争電影。但在觀影結束後的資料對比中,我發現有一些情節非常多餘的。為了迎合主旋律,生硬的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故事,讓後半段的觀影稍顯别扭。影片對角色的刻畫十分優秀,又在處處避開個人英雄主義的标簽。在抗日戰争中,每一個參與反抗的人都是英雄,四萬萬人的覺醒才是中華的覺醒,這是影片的主要立意,為了表達,而将故事盡可能的往“慘”這個方向推進,我覺得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抛開曆史事實,但就這部電影來說,影片中有刻畫鮮活的角色,音樂與情緒的渲染也十分到位,對戰争的慘烈與真實的描繪,也盡可能的展現給每一個觀衆。我喜歡這個故事,但對故事對曆史的編排無法完全認同。如果标榜為戰争曆史電影,那麼這終究是一部充滿争議的影片,就好比三國志之于三國演義,對這個影片的喜惡,隻能看觀衆自己的内心選擇了。

寫在最後:

      影片中的敵人其實有三個,一個是戰場中的日軍,一個是英法美為代表的歐洲列強,一個是國軍的高層管理者,雖然影片中也有所提及,但存在感過于稀薄。電影如果圍繞謝晉元一人,以四行倉庫保衛戰為引子,講述不同勢力的戰争博弈,以及謝晉元在被租界收容後的經曆,其實一樣可以表達愛國這一主題。這是一個被翻拍過很多次的故事,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個更客觀更為大衆接受的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