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本文不是标題黨。

 

認識我的朋友當然知道本人是一個與職場暫時沒有任何關系的學生黨,與“職場女強人”一詞還隔着一個難以逾越的性别隔閡。但是,本文真的是一篇“來自職場女強人的入門指南”,同時也并不存在任何“标題黨”的做法和意味。

 

說到有關女性的人物、紀實電影,我們不難想到近幾年來奧斯卡舞台上宣揚女性獨立的主旋律電影(走政治正确路線往往是學院特殊關照的),如今年的影後《Judy》和去年的《一位明星的誕生》;看膩了光輝中的“女明星”,不妨看看那些在另一個“戰場”中苦苦掙紮最終勝利的“女強人”。


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要說的第一部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


說電影從來沒有複述劇情的必要,大家也不用擔心劇透可以敬請向下閱讀。


首先,按照慣例,我們談一談表演。梅姨年老,卻霸氣側露;在《穿普拉達的女王》中,将一個不一樣的“霸道總裁”展現地淋漓盡緻。奡氣的虐待狂,逼迫在她鞍前馬後的助理們做那些僭越的、火中取栗的事:(沒想到梅姨時尚雜志《RUNWAY》退休後又進軍《華盛頓郵報》幹出了一番事業)一改《廊橋遺夢》式的風情,梅姨的戲路在彪悍、霸氣的一姐身上越走越遠——從《穿普拉達的女王》開始,再到斯皮爾伯格的《華盛頓郵報》;在今年的《小婦人》中,更将傲慢的貴婦氣質一再诠釋。


...

《小婦人》中的馬太太

當然,最後霸道中展現出的那一抹柔情,表現的毫不突兀,令人動容。梅姨的表演以及編劇在最後情節的處理,我認為甚至可以成為現代“霸道總栽”的瑪麗蘇文用以模仿的典範——而不是僅僅由OST出名的“五十度”系列。


...

時尚女魔頭

當然還有戲路廣泛的安妮·海瑟薇,小臉大五官,少見的美人形象。傑出的演技,得到了許多導演、佳片的觊觎。不說其他的,就于《穿普拉達的女王》而言,從剛開始的委屈、後來的矛盾,到最後的釋然,情緒表現的到位,不光是導演的渲染,演員的把控也令人佩服。


...

向來對于安妮·海瑟薇是路人的我,竟在不知不覺中看完了她如此多的作品:《穿普拉達的女王》、《斷背山》;《星際穿越》、《黑暗騎士》;《悲慘世界》、《公主日記》……也許這種多種形象演繹的“硬實力”,才是一個演員能夠脫離飯圈、流量生存的真谛——事實上,按照楊超導演的話來說,一個具備電影表演能力和戲劇表演能力的演員是真的不一般。


...

再來看電影本身。導演用一種明麗的色彩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殘酷的社會:卑微職員在霸道總裁(怎麼又是這個詞?抱歉本人詞窮了)的壓迫下無所适從、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出賣自己的朋友、稍有差錯就會被别人取代、高層人士為所欲為……在《穿普拉達的女魔頭》中,殘酷的社會是真實的,美好的幻想是虛假的。


幻想美好,現實骨感。雖然也許我們沒有像Andy一樣的那般“機遇”,沒有擁有J.K.羅琳手稿的朋友;但是在錯綜複雜的工作生活中,她的努力、她的選擇,才是走向成功的關鍵。借着斯坦利·圖奇的一句話說,“隻有當你衆叛親離的時候,你的工作才走向了正軌:那就意味着你要升職了。”


雖然有些誇大其詞,Andy所遭受的肩摩毂擊的挫折也顯得有些刻意。“家家有本難念經”,“第一助理”對于Andy走上這條路嫉妒、譴責的同時,卻沒能、看到她生活各方面遭遇的種種苦難:也正是這些常人看不見的苦難,才造就了女魔頭對Andy的賞識。


選擇工作,還是選擇生活?化用一句莎翁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


當然本文的中心主旨當然不是什麼“隻有你把生活弄得一團糟,工作上的春天才會到來”;有目共睹的,是“小職員”們為工作的付出,為工作的努力。


每個叫苦不叠的卑微小職員的身邊必有行業大佬的襯托.安妮·海瑟薇的Andy如此,瑞秋·麥克亞當斯的Becky亦然。2010年,又一個在職場頑強掙紮的“成功女性”展示在我們面前:《早間新聞》的制作人貝琪·弗勒。


...

小職員身邊的大佬

丢失工作,關系破裂,到手的卻是燙手山芋。同樣的腹背受敵的經曆,在不同的領域時刻發生:《Morning Glory》的故事并不陌生,甚至在重溫時感受一見如故。


與其說是舊夢重溫,不妨說是故伎重施。《諾丁山》的導演,結合《穿普拉達的女王》的編劇,兩者也并沒有碰撞出什麼令人眼前一亮的火花:還是和原來一樣“美國式”的女主角,拼了命地宣揚着十幾年來一成不變的“女性獨立自主”的主題。


然而故事是感人的,相比幾年前那部“時尚女魔頭”,在結局處更多了一份煽情:從主題上來看,在大的發展潮流下,無疑是賦予了職場女性在上部中被淡化的“責任心”。


瑞秋的表演絲毫不遜色于安妮·海瑟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造成此片口碑兩極化的重大原因,一是瑞秋一貫《戀戀筆記本》式的古靈精怪、俏皮可愛出演形象沒有得到重大突破:本色出演、天衣無縫;二是有了《穿普拉達女王》的前車之鑒,觀衆對這樣女主角的形象已經見怪不怪,嘗不出什麼新鮮感——瑞秋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縱使角色形象、心理把控得再完美無缺,也難以替代幾年前時尚圈名利場中那位Anne Hathaway的形象。


...

即使如此,《早間新聞》推翻了之前“工作家庭二者不可得兼”的争議,告訴我們隻要努力,就有機會在工作生活中走上一個新的階段;說句老生常談的話:“當你注視着深淵時,深淵也在注視着你。(——尼采)”


說完了“樂觀積極、努力奮鬥”的女性形象,當然少不了反面教材。這就引出了另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沒錯,就是你想到的那部伍迪艾倫《藍色茉莉》。


...

她的生活來源于丈夫。在腰纏萬貫的男人背後,看似女強人的茉莉默默無聞。在一鼓作氣将丈夫告上法庭之後,卻一下跌入谷底。失去了丈夫的支持,她不但不改一貫揮金如土的作風,還成為了一隻到處惹是生非的Parasite寄生蟲。


...

優雅而美麗的色彩

當然,這更是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悲劇,被伍迪艾倫優雅的審美抹上了明麗的色彩(正如《賽末點》、《無理之人》一般)。她想努力,卻做不到,隻能摸爬滾打到最後用社交手段走捷徑。當然,看似自作聰明,實則自找麻煩——有一句短評說到了正點:“造就悲劇的不是财富,而是性格。”——主旨很明顯了吧?


《藍色茉莉》中大魔王的表演至始至終地吸引觀衆的眼球,就連向來擅長于場面調度的伍迪·艾倫也不顯得出色(盡管,還是那熟悉的伍迪·艾倫式風格的出畫與入畫、色彩與鏡頭渲染了影片的整體感情基調——伍迪·艾倫的擺鏡依然還是那麼“伍迪·艾倫”)。如果一個生活一落千丈的寄生蟲還不能展現大魔王的演技,那麼還有《真相》能夠符合您心目中“職場女強人”的标準。


在為事業奮鬥的過程中,不僅是那些小職員的奮鬥史振奮人心,有了一定地位的角色同樣壓力巨大。與《穿普拉達的女王》和《早間新聞》不同,《真相》從另一個方面展現了社會的不易,奮鬥的艱辛。


...

縱橫沙場的霸氣,是角色的内核;而多方面的重壓、困惑、委屈、痛苦、掙紮,才是角色真正要體現的本色。大魔王又一影後級别的表演,将這部中規中矩的劇本演繹出了光彩。


暫且不談作為媒體話題的不易:維護正義時社會各方面的阻礙的質疑。角色在困難下做出的層層努力,才是本文今天要談的重點:算是另辟蹊徑罷。


為了不涉及劇透内容,我們暫且撇開她收到的挫折不管——用一句話“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草草概括即可;并非“美國式”的樂觀到底,但也在暗暗較勁:可能這也是它輸給Rachel的《聚焦》的原因吧。然而,頂住壓力奮力拼,才更是“成功人士”成功的關鍵。


...

綜上所述,想要成為“強人”?光看迪士尼公主可不太夠。學學這幾位罷!


2020年3月14日
作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