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7.5,三星半。
此類紀錄片不能用一般的藝術價值去衡量,至少應當在曆史和政治性方面給予考量,在對觀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予以考量。
(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戰争終了》看此片。)
關于政治:
對曆史和政治背景-越戰-依然所知寥寥。不僅對我來說陌生,應當說政治行動、街頭遊行離當下的時代和中國社會都太遙遠了。這種距離感在當時是空間上的,今天則更是時間上的。雖然舉世皆知,但無論如何他人的苦難永遠是故事,不介入和逃避是大多數人的舉措,而關乎這種“遠離”恰恰是本片的主題-我們究竟有無罪責?
由此,影片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去親曆曆史,曆史真正在影像中活了過來。
遠在越南的政治戰争為何會牽涉到法國和整個世界?一旦涉及勢力分裂,内政問題都會被煽風點火上升至國際問題-以及意識形态、種族等等問題。尤其在冷戰的兩極格局下,更何況有“國際警察”美國的監視。
最後,有一點仍無法理解-為何要采取街頭遊行,采取一種cosplay的遊戲方式,将一腔熱血揮灑在街頭的叫喊?
關于新浪潮:
影片由多位法國新浪潮導演所拍的短片組成,雖然局部有亮點有創新,但整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和各導演的風格出入有關。
影片中教條的說教相對較少,或言導演的意圖被轉化為影像的表達,如動畫、紀錄檔案、演講的拼貼,尤其是美國的媒體和反抗者的聲音交叉出現,諷刺意味十足。另外,也轉化為受訪者頗有建設性的演講式口述了。
由此片可以看到各個新浪潮導演的傾向和風格,不是“輕騎兵”的一面而是介入的、政治性的一面。在其他個人影片中均有反映:如戈達爾的狂人皮埃羅、周末、中國姑娘,克裡斯馬克的五角大樓的第六個面,以及雷乃、瓦爾達等人。
25.9.7投影儀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我的影評(泛選)
影評(遴選)(遴選)
政治與新浪潮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獻祭評分:A-8.3背景-主題-叙事作為羅西裡尼“戰後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兩部略有不同,影片選擇以戰後德意志民族作為聚焦點-而且不帶有任何審判意味,因為不是直接描繪戰争和納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個 ...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類型片與《聖弗朗西斯之花》
評分:B7.4中規中矩之作,與早期新現實主義-即便有所延續、并非背離-逐漸分道揚镳。很傳統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虛設的,情節的片面的、缺乏層遞與關聯呼應,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實融貫。(盡管比《黑水仙》這樣的好萊塢版類型片要好些)戲 ...
全面深度分析《德意志零年》
評分:A-8.3背景、主題與叙事羅西裡尼“戰後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兩部略有不同,影片選擇德意志民族作為聚焦點-而且不帶有任何審判意味,因為不是直接描繪戰争和納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個家庭日常生活作為切口-甚至是一個孩子的遭遇-折 ...
評析-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B+7.6簡評:看的第一部羅西裡尼,受到巴贊的直接推薦。中規中矩、有闆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來沒有顯著缺憾,卻難以看到真正的創新。曆史價值不亞于藝術價值。雖然有明顯的劇情和制作,未擺脫情節劇的刻闆程式;但需要承認在其略顯機械的結構編 ...
生平簡介:讓·維果(1905-1934),享年29歲,創作生涯僅其在世的最後4年。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啟發法國新浪潮的燈塔。以下簡單介紹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作為導引。我們時代的電影人:讓維果(1964)評分:B-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