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7.5,三星半。
此類紀錄片不能用一般的藝術價值去衡量,至少應當在曆史和政治性方面給予考量,在對觀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予以考量。
(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戰争終了》看此片。)
關于政治:
對曆史和政治背景-越戰-依然所知寥寥。不僅對我來說陌生,應當說政治行動、街頭遊行離當下的時代和中國社會都太遙遠了。這種距離感在當時是空間上的,今天則更是時間上的。雖然舉世皆知,但無論如何他人的苦難永遠是故事,不介入和逃避是大多數人的舉措,而關乎這種“遠離”恰恰是本片的主題-我們究竟有無罪責?
由此,影片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去親曆曆史,曆史真正在影像中活了過來。
遠在越南的政治戰争為何會牽涉到法國和整個世界?一旦涉及勢力分裂,内政問題都會被煽風點火上升至國際問題-以及意識形态、種族等等問題。尤其在冷戰的兩極格局下,更何況有“國際警察”美國的監視。
最後,有一點仍無法理解-為何要采取街頭遊行,采取一種cosplay的遊戲方式,将一腔熱血揮灑在街頭的叫喊?
關于新浪潮:
影片由多位法國新浪潮導演所拍的短片組成,雖然局部有亮點有創新,但整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和各導演的風格出入有關。
影片中教條的說教相對較少,或言導演的意圖被轉化為影像的表達,如動畫、紀錄檔案、演講的拼貼,尤其是美國的媒體和反抗者的聲音交叉出現,諷刺意味十足。另外,也轉化為受訪者頗有建設性的演講式口述了。
由此片可以看到各個新浪潮導演的傾向和風格,不是“輕騎兵”的一面而是介入的、政治性的一面。在其他個人影片中均有反映:如戈達爾的狂人皮埃羅、周末、中國姑娘,克裡斯馬克的五角大樓的第六個面,以及雷乃、瓦爾達等人。
25.9.7投影儀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我的影評(泛選)
影評(遴選)(遴選)
政治與新浪潮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生平簡介:讓·維果(1905-1934),享年29歲,創作生涯僅其在世的最後4年。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啟發法國新浪潮的燈塔。以下簡單介紹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作為導引。我們時代的電影人:讓維果(1964)評分:B-由 ...
劄記
評分:B-由于讓·維果逝世過早、影像資料過少,隻能求諸相關人士的采訪,在生平的回顧的同時插入其電影段落作為補充。(集中講述兩部叙事片)作為背景資料擴展了解有幫助,但幹貨不多。梅爾維爾任其副導演。其父作為政治犯死于監獄、這段早年經曆對 ...
評分:B+7.8簡評:越來越喜歡雷乃的風格了。文學性/藝術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濃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獨裁統治為背景,由于對時代背景不了解,開始尚有疑惑。畢竟不僅對我來說陌生,應當說政治行動、地下組織離現在的社會太遙遠 ...
評分:B+7.9蔡明亮的電影序列有着微妙的連續性-于演員、風格、劇情均有體現-交錯編織成孤獨和情欲的奏鳴曲。(詳見其他影評)《你那邊幾點》幾乎是《廣島之戀》的現代版:短暫的邂逅和分别,從此愛上一個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愛上一個國家 ...
簡評
評分:B7.3固定機位、幾何學構圖和蒙太奇短鏡頭形成機械般的精确性組合。交響樂的演奏,嚴謹活躍,風格和影像交相輝映-更多還是陪襯。其次,影像的制作方式也比較簡單,僅僅記錄、呈現而不帶叙事性,沒有内在的邏輯和推進,顯得單調了許多。除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