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C,5-6。

簡評:
看的第四部格林納威,沒想到能差到這種地步(同時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戰了我的底線。

幾乎是我電影理念和創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電影橫跨音樂、繪畫、建築到文學,這次又加上了戲劇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奇等大師對其他藝術的高明化用,而是生硬的大雜燴式拼貼藝術,淪為過于精緻和唯美的明信片主義。前者是借用藝術的傳統去滋養這門新興的門類,而後者則徹底把本就積澱尚淺的電影文化徹底抛棄了,這是莫大的背叛與舍本求末。

從某些方面看似乎有開拓創新之處:疊化、畫中畫、鏡頭并置,實際全然是從其他藝術形式生搬硬套的糟粕。又不同于元電影或實驗電影秉承的探索精神,本片毫無自覺、節制和謙遜可言,幾乎已經走火入魔、頑固不化了。

影片不僅完全打破了電影的規則和語言,且已然喪失了電影之為電影的本質—然而蹊跷的是,卻陷入了另一種僵化的範式。既沒有攝像機的存在,更不要提特寫和有情感的運鏡了,同時(電影意義上的)表演、一切鮮活的和人性的因素都被降解了。不僅沒有時間的生成,連運動也被消解為機械的形式。銀幕不再具有空間的縱深,而是徹底作為一個平面的畫框、一個裝置活動的場域、一個失去了生命和交互的戲劇舞台-一個半死的木乃伊。影片成為封閉且僵死的機器,看和被看的活動在此找不到任何位置。

(意語字幕)莎翁的英文聽起來很吃力,再加上淩亂不堪的視聽表達,始終雲裡霧裡、半夢半醒,情節也是不知所雲,最終忍耐着才勉強看下來。
25.10.18arlec 晚到了十分鐘恰好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