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15:30,我們将在杭州loopy放映泰國導演波薩通·瓦查拉帕尼入圍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劇情長片《天緣水徑》,以及他的短片作品《蓮之境》,導演将以線上連線的方式參與影片映後。歡迎大家參加。

評論

當我們提及宗教神秘主義、政治暴力以及東南亞的小鎮景觀時,我想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名字,首先會是阿彼察邦。的确,波薩通·瓦查拉帕尼的電影與阿彼察邦的影像風格有着高度的親緣性,他們同樣來自泰國的邊緣小鎮,也有着相類似的文化記憶。

但注意,這裡所提到的詞彙并不是相似性。在表層的影像質感上,我們的确可以先入為主地将波薩通的電影與阿彼察邦的影響關聯在一起,但在其核心表達的部分,波薩通所關切的問題與阿彼察邦截然不同。

對于波薩通這一代的泰國青年電影人來說,除去與生俱來的宗教背景與政治經驗,更令他們感到困惑的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個人身份歸屬。波薩通生長的小城披邁,位于泰國、柬埔寨與老撾三國交界處,多元的文化觀念在這裡交融并會。曆史上,這裡曾經被高棉帝國統治,影片當中出現的重要場景——披邁石宮——便是這一曆史在此處的見證。而激發影片創作的民間故事,同樣源自于高棉帝國統治時期。

事實上,披邁石宮的建造體現了佛教與印度教文化的雙重影響,我們也可以從影片的核心概念——輪回——當中看到佛教哲學的影響。在影片當中,時間呈現為一種宿命論式的循環,不論是傳說故事中的三角戀情,還是老一輩人與年輕一輩的三人故事,甚至于泰柬緬三國之間在曆史與政治上糾纏不清的關系,似乎都體現出佛教觀念中永恒輪回的意味。這些文化背景構成了波薩通創作的重要誘因。

波薩通的電影不僅是關于曆史與記憶的,更是關乎當下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代泰國社會中老一輩人對于故土的眷戀,以及年輕一代對于家鄉的疏離态度。的确,即便某種叙事在不同的時間維度上呈現出相類似的情感結構,但每個人所遭逢的曆史困境卻截然不同。

在這樣一種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叙事互文中,時間與空間的概念變得模糊,在攝影機的“統合”能力下,這些不同元素被呈現在同一景框中。誠然,當長鏡頭已然成為某種廉價的“大師技藝”時,我們應當找到一些理由來予以辯駁,波薩通使用長鏡頭所實現的是一種具體的叙事功能,而不是空洞的形式,這便是攝影機表現連續時空的魅力,基于此,我們似乎也可以原諒影片鏡頭的冗長了。

不得不提的是,波薩通今年才25歲,《天緣水徑》是其首部劇情長片,也是其在曼谷大學的畢業作品。當然,年齡并不能回避苛責的借口,但在波薩通的首部長片作品,我們的确可以看到一種老練又沉着的技藝,他通過簡單的注視,将諸多複雜且宏大的議題關聯了起來。概言之,本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青年佳作。值得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