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裡面有男同性戀自我覺醒的過程,後來又了解到他寫給一個精神科醫生的信中坦承,這部作品裡男同性戀自我覺醒的過程源于他的自我體驗。
我又去了解了下他的童年,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愈,他從小在祖母的落魄貴族專制教育下,還不準和母親見面,被軟禁在房間裡,隻能玩女孩的玩具,他骨子裡非常渴望雄壯威武的男性力量,但又沒有學習的對象,又矮小又瘦弱,言行舉止都變得十分女性化,直到13歲離開祖母,三島曾說過“13歲的我,有一個60歲的戀人”,這話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後來同學近江便是三島的「懵懂情人」,這才讓三島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瘋狂迷戀威武雄壯的男性力量。
三島後期的複古主義、國家主義,或者說武士道,應該也不是慕強,是對自己本性的壓抑,他本性就不是一個雄壯威武的人,年輕的時候就泡gaybar還借口是找創作的素材,但這樣自己,和從小被教育的武士道貴族價值觀格格不入,也不符合他祖母的期望。
他所謂的秩序重建和軍國主義炫耀武力的霸道不同,也不是複古,是将秩序重建寄托于人的美學再塑造,類似武士道的樣子,可這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所以他才一早準備好了要如何自殺的計劃。
一個人如果是心灰意冷要自殺,可以自己投水自盡不留一絲音訊,三島搞得這麼壯烈,可能他不是要通過自殺離開人間,而是要将他這最後一部用“自己”寫成的作品永遠地留在人世。
三島如果早一點出櫃,也許不會去湊什麼右翼的熱鬧,更不會内心的矛盾激化到必須要尋死解脫。
與影評無關——“男同性戀”與“女性化”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灰燼裡閃過一道明亮溫暖的光,那就夠了
《苦盡柑來遇見你》看完了,過程中時而有感觸,時而有心動、時而咬牙切齒、時而眼淚大顆大顆地往下掉,再次被虛假的、美好的、編劇塑造的虛拟的世界感動着。女主是真切可見的苦難,是上世紀大多數東亞女人的一生:是無法上桌吃飯的苦楚、是把婚姻當作 ...
實在沒忍住,于是今天的我,帶着複雜的心情,展開對藤澤和章,也即是劇中竹馬一角的人物弧光進行剖析。大概是因為松本大輝這張臉太适合演戲一個擰巴又内耗的人,我對此産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畢竟我曾經也有類似的經驗,所以對于這個人物角色, ...
綠色 是安靜地失去 也是平靜的重來
《乘船而去》看完了,導演是綠色控和細節控。電影裡的綠色無處不在,綠色的樹草、綠色的牆、綠色的河流、綠色的數鈔機、綠色的桌布、綠色的廣告牌、綠色的青苔、綠色的襯衫、綠色的油漆門、綠色的床單、綠色的鐵窗、綠色的貼紙、綠色的沙發、綠色的酒 ...
《三大隊》:蕭瑟的風 寒冷的夜 巷口的黑影 唯有孤勇的心攜帶着一腔熱血
看之前是不報任何期待 以為又是一個男導演的自我撫慰,看到10分鐘後,我徹底的清醒了,好久沒有這種被電影緊緊抱住的感覺了!整個電影的風格像極了古早的香港電影 聞起來有一股老樹皮的味道 極其濃烈的江湖味 也是吸引我的點 也許是因為從小看 ...
狗神:“導演用一根閹割的手指 給現代邊緣人群編織一個溫柔殘酷的童話世界 ”
一開始以為是Cult片 或者至少和A24一樣風格的恐怖片 後來才發現是導演精雕細琢、别出心裁的商業片在卡萊伯精彩的表演下 我感受到來自創作者和表演完不謀而合的一場“反父權”革命如果被丢進狗窩裡是心理上的閹割那麼之後的斷指是被迫的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