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電影并沒有邏輯上的順序,比如按年代、導演、類型、産地之類的;經常是随緣了解到一部還不錯的就找機會看下去了。第一次知道《猶在鏡中》是閱讀麥基的《故事》,書中以此為例介紹了場景分析,那時我并沒有特别注意電影的導演,直到真的看完,才發現原來這是伯格曼的作品。
當然伯格曼是一名偉大的導演,他的主要成就已無需在此贅述,他常在作品中探讨信仰的問題,這部和《冬日之光》《沉默》并稱為“上帝三部曲”。上帝是否真的存在?還是它隻是保持了沉默?
《猶在鏡中》的拍攝場景其實很單一,主要情節幾乎就發生在人物所處的住所和一個小島上。故事講述了身患精神疾病的凱倫離開醫院調養,她的父親、丈夫和弟弟和她一起在小島上共度調養的時光。四人表面上其樂融融,可每個人都暗藏心事。弟弟有着青春期的迷茫,他更苦于父親無法理解自己,于是在休息時導演了一出戲劇,借此諷刺身為作家的父親表面歌頌美好,實際内心冷漠。然而更危險的還是凱倫的狀态,盡管她仍在盡力保持正常,但她的精神似乎常常處于另一個世界。她總是覺得内心痛苦,甚至聽覺更加靈敏,可以聽到一些困擾她的聲音。她渴望被理解,先是與丈夫傾訴,不過丈夫隻想要性,對她的感受根本沒有興趣;後來她又找到了父親,父親看似溫柔地對待他,但她看到了父親的日記,日記上寫作為一個作家,他的父親一直在觀察着她,以此作為寫作素材;最後,她隻能找到弟弟。
當堵塞的思緒與被理解的渴望化為性的欲望爆發的時候,她與弟弟發生了關系,二人其後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痛苦。她一直在等待上帝的解救,當現實的一切無法承載她任何希望時,她向上帝發出了最虔誠的禱告。終于,那扇神秘的具有象征性的大門打開了,結果出現在眼前的并不是上帝——隻是一隻蜘蛛。
最後,導演借由父親的台詞表達了他的觀點,愛證明了上帝的存在,或者愛就是上帝本身。從這個視角看,因為凱倫在任何人身上都得不到愛,所以她的上帝是不存在的,禱告失效,期待落空,她回去了精神病院,離開她的丈夫和弟弟又繼續了日常的生活。但父親這個角色,本質對一切事物冷眼旁觀,在凱倫向上帝盡情禱告時,他也隻是露出玩味的神情,遠遠的凝視;在兒子向他發出質疑時,他才第一次願意跟他交流,這樣一個角色說出“愛是上帝”這種話真的可信嗎?
這整個故事就是信仰瀕臨絕望的過程,上帝猶在鏡中,亦虛亦實,相信什麼仿佛就真的可以看見什麼。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大部分對白都足以引發深入的思考,主人公四人,他們每兩個人在一起,一對一的交流是那麼誠懇,但四個人一同在一起時,行為又是那麼蒼白虛僞,讓我覺得他們都有被理解的願望,但又都明白一些不合時宜的真相。
毫無疑問,面對一部這樣的電影,我的理解也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