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一的清晨,對于一個電影迷來說,注定是一個不平靜的清晨。

北京昨天晚上又開始刮風,據說是又要降溫了,早上起來一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是啊,明天就是雨水了,随着濕度的上升,體感溫度會好很多,冷又能冷到哪裡去呢?

電影市場卻并不平靜。

首先就是一聲《大地驚雷》。25歲的美國女演員米奇·麥迪森(Mikey Madison)憑借《阿諾拉》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周日以前,雖然阿諾拉已經斬獲四項大獎,但米奇麥迪森目前在所有評比中均铩羽而歸,依然顆粒無收。對于第7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我感覺希望不大,因為英國是莎翁的故鄉,盛産戲精,那裡的戲精不是按個算,都是按笸籮稱的(看了很多年電影之後,我第一個稱之為戲精的女演員就是英國演員西爾莎羅南,這次和米奇同場競技),另外她劇中髒話也太多,我也曾經以為,最佳演員可能不光考慮演技,還要考慮社會效應,特别是在保守的英國。而下周日翻牌的美國演員工會獎則會由于同行相輕,更偏重于年齡、資曆,甚至事業發展的曲線,事業低谷後百折不撓的人,更能獲得評委的青睐。

奧斯卡應該是她唯一的希望。

然而,英國人終于被米奇極具戲劇張力的表演所震撼,一改自己保守、刻闆甚至有些傲慢的形象,搶在奧斯卡之前向米奇麥迪森獻上了花環。25 歲的她也成為英國電影學院獎史上首位“90後”影後。

這讓我想起了阿諾拉在電影中亮出戒指的鏡頭,就是,不管反對之聲會說出多少理由,米奇隻有一個理由,就是我演的好。

...

然後我又去看了一下電影票房。看到了現實版的《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美隊國内周末才大幾千萬票房啊?!甚至被春節檔的兩個難兄難弟保級球隊封神2和蛟龍吊打。要知道,幾年前,我認識的幾個年輕人都是跑去看零點場的,零點場都幾千萬票房,雖然碰上哪吒受影響,但也不至于啊,畢竟,它還是有自己的基本盤的啊。

所以腦子就開始有點亂,突然想到豆瓣網友在app推送中提到文琪給《阿諾拉》打了兩星,于是我就跑去看,還真是。1月8号看的(大部分影迷應該是12月下旬看的),然後我又翻了翻,不久前還給電影《冰血暴》打了分,看來,大牌們在刷片方面也沒有太大優勢啊,因為這部電影網上一直沒有,我找過幾次,這次看了比利鮑勃松頓的石油天王,然後又去找《冰血暴》電影,嗯?有了????

腦子繼續亂,又跳回到美隊撲街,想到了吃足了春節檔紅利、前幾天花式撤檔的一部電影。上豆瓣一查,6.3分,這不是不錯嘛????,發行方春節後因為豆瓣很多人給這部電影打一星而破口大罵豆瓣是黑粉聚集地。(其實我感覺豆瓣網友真的對他的電影很友善,很寬容,如果這個老總知道阿諾拉這部電影,看到了豆瓣的評分,現在又看到了美隊的票房,他應該很慶幸,上天對他是很眷顧的)

不管《阿諾拉》好或者不好,首先我認為,每一個認真看完電影的觀衆給出的評價都是值得尊重的,電影拍出來是給大衆看的,它不應該是曲高和寡的藝術。另外,阿諾拉好或不好,對于我們這些被老美稱之為海外市場電影觀衆的影迷來說,于我們,于他們,既沒有那麼重要,也沒有任何毛線關系。其實觀衆觀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interactive的過程,就是電影通過影像把自己傳遞給觀衆,觀衆由于本身年齡、經曆、家庭背景等等諸多不同,再把自己對電影的印象投射給電影,而這時電影變成了一個多棱鏡,觀衆看到的,實際上隻是多棱鏡裡面的自己。

因為一部電影,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程。觀衆不隻是跟導演、主要演員在互動,還包括群演、制片人、執行制片人、編劇、聯合執行制片人、攝影師、副導演、第二單元導演、場記、燈光、道具、服裝、化妝等等等等很多很多人,其中一個細節的好壞,就會對觀影體驗産生非常大的影響。而一個細節的提升,很可能就會投射并打動到你。(比如阿諾拉頭發上的發絲亮片)

...

突然想到,小組讨論裡一個網友發言說的,《阿諾拉》這種電影都能提名?那抖音短劇如果擴片成電影,是可以吊打奧斯卡的。他的話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沒有看過抖音短劇,但我一直認為中國人應該是能做出好電影的,我一直認為蒲松齡、湯顯祖編故事的能力,放在現在的好萊塢都頂級的。

但事實上,似乎內娛在全球的影響力還是有些差距。即使這次春節檔票房大獲全勝,但以後大概率仍是慘淡經營,因為情緒亢奮之後,自然規律上是要回歸平靜的。(這也是我對阿諾拉推崇備至的重要原因,我是一個典型的類型驅動型觀衆,看阿諾拉之前,剛剛看完小雀斑、泰勒謝裡丹+佐伊索爾達娜、泰勒謝裡丹+比利鮑伯松頓,按理說情緒上不應該對這部黑色荒誕幽默的小電影産生過多的糾纏,但阿諾拉的觀影體驗,真的達到了古人對藝術作品的頂級評價,就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而且春節隻有一次,除了春節,國内似乎沒有人去看電影了,他們給出的理由光明正大,就是電影不好看。

至于為什麼拍不出好電影,媒體、網上也有很多讨論。但我想目前還沒有人知道,或許也沒有人真的想知道。

但我有那麼一點點,真的想知道。有的影迷可能會說,不是很簡單嘛,審批制度越來越嚴造成的。但我有點懷疑,因為貌似太正确的答案可能還真不一定就是正确答案。

再從撤檔電影說起。 當初看春節檔發行,我很吃驚。撤檔電影這種類型的電影,觀衆還沒有看膩嗎?不用腦袋想,這是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的事情啊,因為現在觀衆可選擇的東西太多了,不光是電影啊,還有劇,還有遊戲,動漫,體育轉播,社交媒體,漫天的手機新聞等等等等。發行方制作這部電影可能非常用心,但電影首先是一個類型驅動的産品,就算是美隊,觀衆審美疲勞了,照樣撲街啊????。撤檔電影是屬于頂層設計就有問題的一個産品。

再從類型驅動說回到阿諾拉,我剛剛去豆瓣看了一眼,阿諾拉的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劇情可能就是drama吧?喜劇,阿諾拉沒問題,然後呢,愛情?完了,突然明白為什麼有的國内影迷給阿諾拉打低分了。我不知道豆瓣和貓眼的類型劃分是從哪裡來,可能是參考歐美平行搬移的吧。因為drama/劇情這個分類就非常可笑,不是,哪個電影沒有劇情呢?愛情更是不沾邊,阿諾拉是屬于荒誕、黑色幽默類型的,如果觀衆從這個角度出發,可能就不會有觀影後的諸多不适感了。

...
英國最具表演才華的女演員西爾莎羅南在台下靜靜地聽着米奇麥迪森在台上發表獲獎感言

豆瓣貓眼其實也是電影工業的一環,雖然處于電影工業的外圍(這裡僅指貓眼手機app),但随着互聯網的發展,還逐步成為了相當重要的一環。

前幾年,一個逢熱門電影必去電影院的朋友告訴我,電影在國内,主要還是一個社交功能。他的話深深地震驚到了我,可能是旁觀者清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電影能輕松達到幾十億票房的水平。但他對電影的看法是和我大相徑庭的,我一直認為,電影,首先應該是一件能夠推動社會積極變革的藝術品。

所以,内娛的整個system,從最頂層的制片人開始,延申到中層的電影媒介,再到最底層的觀衆,可能都是有點問題的。

也許是那句中國古話吧,食肉者鄙。(這個詞我還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懂,剛剛去百度了一下,這個詞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或許,若幹年後,抖音短劇擴片的電影真的可以吊打奧斯卡。但前提是,另一個階層的人要給這些底層影視工作者機會,而不是像《阿諾拉》裡面富婆媽媽、爸爸和牧師組成的元老院一樣,把阿諾拉的夢想扼殺在台階前。

...

至少,不要讓他們《老無所依》。

感謝閱讀。

隻是一點受消息刺激後對胡思亂想的一鏡到底式的記錄而已。但有一點可以确定,英國人變了,可能奧斯卡也不是以前的奧斯卡了,但這個世界肯定不是以前的那個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