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影評評級為R級(多幅圖片中的電影台詞含有髒話,17歲以下讀者慎入)
有的朋友可能會感到奇怪,怎麼會是這個标題?你不是自己也寫了兩篇阿諾拉影評嗎?喜歡泰勒謝裡丹的影迷,甚至可能會自己編上兩句泰勒謝裡丹式的台詞:you are humiliating this group,and,you are fking humiliating yourself。
是這樣的,早上我百度“阿諾拉得獎原因揭秘”這個熱詞時,百度裡有一個豆瓣網友寫的日記,叫為什麼奧斯卡得獎影片《阿諾拉》是俗套的救風塵叙事?我看後覺得寫的很不錯,讀完立刻點贊并轉發,并在轉發中寫道:作者非常坦誠,他承認自己不喜歡阿諾拉,隻能打三星。但通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雖然他隻揭示了阿諾拉獲獎原因的冰山一角,但就憑這一角,阿諾拉就可以獲得八圈奧斯卡獎了,另外,作者還指出了奧斯卡近年來過度吹捧邊緣題材的傾向。
然後我又百度了一下救風塵,但轉念一想,幹嘛自己費勁呢,問問deep seek不是很省事嗎,于是我就問deepseek:美國電影《阿諾拉》和中國戲劇《救風塵》有什麼異曲同工之妙

下面是deep seek的回答:
DeepSeek-R1滿血版 回答完成深度思考完成 用時35秒,搜索全網20篇資料
《阿諾拉》與《救風塵》雖相隔七百年時空,卻在性别權力、階級批判與叙事模式上形成深刻互文,具體異同如下:
一、性别權力框架的嵌套與突圍
1、“被拯救者”的身份困境。《救風塵》中宋引章需依賴趙盼兒的智謀脫困,本質仍是女性通過性别表演(僞裝誘惑周舍)完成自救;《阿諾拉》中女主角試圖通過婚姻實現階級跨越,最終被富二代家庭以金錢暴力(強迫簽署離婚協議、退回鑽戒)打回原形。兩者均呈現女性在男權體系下的“客體化”生存狀态。
2、拯救邏輯的消解。元雜劇通過趙盼兒的成功營救維系傳統倫理秩序(宋引章回歸書生安秀實),而《阿諾拉》則以保镖伊戈爾這一底層男性的“接盤”結局,解構了“救風塵”叙事中“更高階層拯救者”的幻想,暗示階級固化下無人能真正獲救的現代困境。
二、社會批判的跨時空共振
1、資本與父權的合謀。元代商人周舍以财富控制宋引章,映射商業資本對女性身體的物化;《阿諾拉》中俄羅斯寡頭家族通過法律手段(離婚協議)與金錢暴力(一萬美元分手費)踐踏女性尊嚴,揭示當代資本主義與父權制的深度捆綁。
2、邊緣群體的生存寓言。趙盼兒代表的妓女群體與阿諾拉的脫衣舞娘身份,均被主流社會視為道德污點。《救風塵》以市井智慧對抗封建禮教,《阿諾拉》則以裸露身體與髒話連篇的“粗粝美學”撕開中産僞善,兩者皆通過邊緣視角完成對權力中心的嘲諷。
三、叙事策略的變奏
1、喜劇外殼與悲劇内核。關漢卿用“假意嫁娶→智取休書”的鬧劇式反轉包裹女性血淚;《阿諾拉》則以黑色幽默手法解構“灰姑娘童話”——拉斯維加斯求婚的浪漫場景與後續撕毀婚約的荒誕形成尖銳反諷。
2、符号系統的隐喻演進。《救風塵》中“休書”象征封建法權對女性的壓迫,《阿諾拉》則以“四克拉鑽戒”和“離婚協議”指代當代契約社會的虛僞平等,兩者共同揭示文書制度對弱勢群體的規訓。
四、東西方審美分化的争議焦點
1、母題重複與創新争議。中國觀衆批評《阿諾拉》重複“救風塵”俗套叙事(豆瓣評分6.4),而西方影評界盛贊其“以情色鏡頭解構情色消費”的先鋒性(爛番茄新鮮度93%),折射出東西方對同一母題的價值判斷差異。
2、救贖路徑的時代性。趙盼兒的勝利依賴前現代熟人社會的倫理網絡,阿諾拉的失敗則印證了晚期資本主義個體原子化的生存困境——前者是有限度的反抗,後者是系統性的絕望。
兩部作品如同鏡像:一個在13世紀用戲曲程式揭露男權社會的瘡疤,一個在21世紀以情色消費批判情色社會,共同構成對性别與階級壓迫的千年叩問。
讀完之後,我感覺這就是一個大咖級别的影評啊,而且,它隻用了35秒????
突然想到,有了DeepseeK以後,影評,或許是所有文學創作裡面,最不值錢的一種形式,因為它們隻值2、30秒。
那麼,我們到底還需不需要寫影評呢?我想還是需要的,因為,影評是影迷表達自己對電影的一種情緒,一種理解,而且,或許還是deepseek的靈感源泉。
那麼,有的網友可能會問,deep seek很好,這個已經舉世公認了,不需要反複提及。好吧,我知道。那麼我寫一個我的觀點吧,就是整個這個故事,就是富二代設的一個局,因為我網上看了不少文章,也沒有發現有評論提及,那麼,我說一下我對整個故事設計的一個理解。
富二代在拉斯維加斯突然求婚,可能是富二代臨時起意,也或許是他不想回俄羅斯,早就謀算好(比如,他提出包阿諾拉一周作為escort的時候)。

根據前後劇情分析,富二代可能制定包阿諾拉一周的時候,就算計好了。

阿諾拉全程搞不懂富二代為什麼會始亂終棄,上飛機前要求富二代解釋,富二代終于開口了-----
阿諾拉:萬尼亞!看着我,萬尼亞!萬尼亞,你特麼爺們一點!跟我說話!
伊萬:你想讓我說什麼? (阿諾拉欲言又止)
伊萬:你懂不懂我們特麼現在必須登上這架飛機,飛回維加斯嗎?懂了沒?
伊萬:你懂了沒?
阿諾拉:所以我們要離婚,你……
伊萬:當然了!你是傻子嗎?

所以,當富二代說出,你是傻子嗎的時候,阿諾拉明白了,結婚是富二代耍小聰明制定的一個小計劃,現在計劃已經破滅了,徹底結束了。阿諾拉也明白了,自己隻是一個道具,富二代從來沒有愛過他,她的心也死了。
本來阿諾拉已經心灰意冷,在飛機上,她很平靜。然而富二代和她媽媽吵架,說:難道我還要道歉嗎,我不就找了一個escort嗎?阿諾拉感覺,當着全飛機的七八個人面前,被公開羞辱了,她肯定心想,咱倆知道這是一個局就完了,我認了,你還當衆羞辱我的智商(阿諾拉一直認為她自己是很聰明的,而且在她這個群體裡面是最聰明的),然後跳起來,開始破口大罵。

注意,這裡阿諾拉用的sorry ass這個詞,為什麼導演給角色設計的是這個詞呢?因為它和前面牧師在豪宅裡剛剛見到阿諾拉時說的台詞對應起來的。

當阿諾拉說,this is a real marriage時,牧師回應: “real marriage my ass”,畫面中的機翻是不對的,中文含義可理解為“真實婚姻個屁!”或“狗屁的真實婚姻!”,具體語境中帶有強烈否定和諷刺的意味。 阿諾拉很記仇,所以她開始破口大罵伊萬時,首先用的是sorry ass這個詞。
為什麼我推斷,阿諾拉認為自己是很聰明的呢?英文最初原始備案劇本裡面,拉斯維加斯離婚,阿諾拉最後說了一句話(在電影裡面被棄用了,以富爸爸大笑結束),劇本裡的台詞是這樣的:
阿尼看了一眼伊萬。
阿尼:(繼續) 你再也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了,因為,你最多隻配娶一個g女,垃圾(暗指她是g女裡面最好的,是富二代能娶的最好的)。
托羅斯護送阿尼和伊戈爾離場。

我們再把拉斯維加斯結婚和離婚這兩段連起來看,富二代結婚後,狂喜,滿大街大喊,我是美國人啦,bitch。bitch指誰啊,應該是伊萬的富婆媽媽,因為富二代向阿諾拉求婚的時候,就沖阿諾拉說(劇中台詞):而且我會變成一個美國人,我爸媽以後見到我,也得跪舔。
阿諾拉把這些前前後後的因果關系和人物動作、對白的表現,聯系起來,她就徹底明白了,她隻是一個富二代遊戲裡面的道具。富二代要的,隻是一張綠卡和她的sex,而感情(更談不上愛情),是沒有的。

其實,牧師剛剛見到阿諾拉,就告訴阿諾拉這是一場欺騙婚姻,隻不過阿諾拉和所有的觀衆都想當然地以為,是阿諾拉這個脫衣舞女想騙伊萬的錢,其實,牧師心裡明白但沒法挑明(因為他要和阿諾拉玩心理博弈的遊戲),是伊萬欺騙了阿諾拉。

那麼,最後在上飛機前,阿諾拉終于意識到,沒錯,是這樣的,牧師說的沒錯,她這麼一個有心計的g女,嫁給伊萬,卻落得自己被騙,隻拿到一萬美元這麼一個心酸的下場。
再回憶一下牧師和阿諾拉豪宅對話的一段,牧師說:it is classic Ivan(可以意譯成,這是典型的伊萬式風格),我是從小看着他長大的。牧師用了伊萬fooling around的這個詞,證明了伊萬從小就是這樣,耍小聰明,設小局,下套,而牧師從伊萬小時候,就處理伊萬的各種胡鬧,他太了解伊萬的想法了。(舉一個英文例子說明:Stop fooling around by faking reports! The auditors aren't fools.(别用假報表耍小聰明!審計員可不是傻子)→ 此處暗指「欺騙性手段」,中文用「耍小聰明」替代直白的「作弊」

那麼除了牧師,誰看懂了這一切其實就是伊萬的一個惡作劇呢?就是我在第一篇影評裡面提到的天使設置,打手伊戈爾。(他全程參與了電影對話,聽明白故事了,而且鏡頭每次都把他帶進去也表明了這一點)

其實在前面有一處鏡頭呼應的,就是阿諾拉簽字前盯着富二代看了幾秒。

再順手說一下富爸爸大笑的場景。十天前,有好心網友分享了阿諾拉全劇本,我找到富爸爸大笑那一段看了,原劇本确實沒有。

富爸爸的笑點在哪裡呢?就是阿諾拉采取自爆的方式,把富婆羞辱成g女了,她們倆是一個群體的人。富婆自貶身價和阿諾拉吵架,本身對富人階層來說,就是很沒面子的一件事情,但還吵輸了,而且還輸的很慘。(阿諾拉最讨厭自己被被人稱為g女,從前面劇情可以看出來。她覺得自己是脫衣舞女。因為,脫衣舞女是職業,而g女是标簽。這個是明顯不同的。可能國内的觀衆區别不太出來這兩個詞彙的區别,在英語裡面,區别還是很大的)。

其實,富爸爸的英語是不錯的,他還會說butterfly,從下飛機和托羅斯的對話看,很理性的一個人。富婆反而英語不太好,所以阿諾拉神罵了之後,阿諾拉特别得意,因為富婆可能還反應不過來。

關于這一萬美元分手費,有的朋友可能不理解,在飛機上,阿諾拉還有機會啊。她完全可以反悔,找牧師擡高價碼,來個甄嬛傳或者霸總短劇的劇情。也不用一百萬美元,至少10萬美元,劃劃價,五萬也好啊,其實,這一萬美元,是阿諾拉能夠得到的最高酬勞了,阿諾拉心知肚明。具體涉及到很多因素和背景,涉及到我們和m國的國情、法律和人文、文化差異、曆史淵源等等等等的很多差别,就不多說了。
再拐回到《救風塵》和《阿諾拉》。宋引章還有一點和趙盼兒不同的是,她有娘親。因此,她沒趙盼兒成熟也是正常的。最令人覺得好笑的是,當趙盼兒問宋引章的娘:“你道當初這般呵,誰着你嫁來?”
老太太答:“大姐,周舍說誓來。”
有這樣的天真的娘,宋引章很難不天真。

阿諾拉也是一樣。他和富二代結婚後回到豪宅,談起自己的家人,她用的詞是 my mom and her man,而不是父親,這意味着她的家庭就是破碎的,可能她媽媽是為了綠卡湊合和一個男人結了婚,也可能是為了綠卡結完婚又離了,為了生活,又和另外一個男人生活在一起。這樣,阿諾拉為什麼會相信和富二代的婚姻是真實的,也就找到依據了,因為她從小就生活在這種環境裡。

可能又會有朋友嘲笑了,你不是剛剛說,有了DeepseeK以後,影評,或許是所有文學創作裡面,最不值錢的一種形式嗎,然後自己又花這麼長時間寫了這麼一篇一文不值的東西。

我剛剛也提到了,影評,首先是影迷表達自己對電影的一種情緒。因為除了感謝肖恩貝克拍出了這麼一部偉大的電影外,還要感謝米奇麥迪森創造了這麼一個角色。
國内的輿論界如果評價一個演員演的好,通常喜歡用誰誰誰把角色“演活了”這句話。那麼,米奇麥迪森在《阿諾拉》中的表演,給人的感覺是:
“我不是在表演,我是活在這個世界每個角落的每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