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讓·維果(1905-1934),享年29歲,創作生涯僅其在世的最後4年。
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啟發法國新浪潮的燈塔。
以下簡單介紹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作為導引。
我們時代的電影人:讓維果(1964)
評分:B-
由于讓·維果逝世過早、影像資料過少,隻能求諸相關人士的采訪,在生平的回顧的同時插入其電影段落作為補充。(集中講述兩部叙事片)
本片作為背景資料擴展了解有幫助,但幹貨不多。
梅爾維爾曾任其導演電影的副導演。
其父作為政治犯死于監獄、這段早年經曆對他影響很深。
在與高蒙合作的過程中,仍堅持獨立的原則,反抗審查、删減。
在拍攝過程中,敢于冒險與實驗,加入即興表演。和許多大師一樣,執着于腦中直覺。
最後,一位友人複述了他無意間的話,“如果我将要走向死亡,那麼一定和在亞特蘭大号投注和消耗的精力有關。”一語成谶。
雖然沒有直接的本人采訪資料存世,但借由他人的講述,一位自由不拘的形象已然呈現。
尼斯印象(1930)
評分:A-8.0
這部讓維果的處女作實在驚人,創新性和趣味性極強。比一百年後的city walk-vlog強百倍。
其他城市紀錄片-無論是早先的《柏林:城市交響曲》還是此後的《塞納河畔》都無法與其藝術媲美。本片沒有陷入宣傳片和全景式的古闆程式,而以一種實驗精神激發出獨特的魅力與活力。
總的來說,影片的趣味和風格依憑音樂、攝像和剪輯的共同交織而形成,也正因此從傳統的默片中提升出來。
一方面,默片中配樂的地位更為凸顯,手風琴貫穿着節奏的起伏;更重要的是,影像自身帶有強烈的音樂性、韻律,仿佛與前者天然一體。整部影片宛如一場靈動的歌舞和音樂會,而且充滿變奏。
其次,攝影靈活百變:運動攝影、各種視角的切換,配合短鏡頭剪輯、升降格處理,趣味盎然。

影片雖然沒有旁白,但卻具備音樂和散文性質,應當歸屬于essay film。(還有雕塑、建築等元素)
借由剪輯的風格,叙事性和超驗效果被奇妙地注入紀實影像,簡直把影像玩活了。此外,影片畫面也有着奇觀的魔力,每個景物都蘊含着無限的夢想空間。這些蒙太奇中的景象既可以可以作為符号學的研究,也可以作為夢想的隐喻,當然也蘊含着社會批判的意味。在鏡頭的沖撞之間揭露出階級矛盾、貧富差異等社會問題,盡管是以一種不同尋常的、略帶諷刺的表現方式被記錄下來。
最後,這一個個場景拼湊出異彩紛呈的浮世景象,串聯起一首熱烈澎湃的城市交響曲(甚至有搖滾屬性),也是一幅“尼斯印象“。還有哪個城市宣傳片能做到這個高度?
ps.需要拉片,尤其對我的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發-令人咂舌敬佩。
2025.8.25一刷
2025.9.4影院二刷
遊泳冠軍塔裡斯(1931)
B7.3
雖名義上為教學視頻,但藝術性十足。
在升降格的切換中,影像獲得了另一重生命力-流動性和雕塑/物質性的統一。如水中起舞的鏡頭,将人體的自然美發揮至極。


我沒能耐了……就直接引用德勒茲《電影1》吧。“攝影機-意識變成了一種溢流,因為它實現于某種流動知覺之中并因此獲得一種物質确定性,一種流變-物質。然而,這另一種狀态,這另一種知覺,這另一種預見功能,法國學派有些言過其實:除去一些抽象嘗試(如維果的《法國遊泳冠軍塔裡斯》),法國學派沒有把它變成新影像,而把它變成固态曆史框架中的運動-影像、中景-影像的界限或沒影點。”
25.9.4小西天
操行零分(1933)
B7.4
相對傳統的故事,以導演童年經曆作為原型。除了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外,也具有政治的寓言性。鏡頭語言有少許亮點,如畫紙上的動畫,以及最具表現力的降格鏡頭-一群孩子從棉絮的海洋中挺身走出。

讓•維果進入叙事電影創作後,反而顯得有些倒退了-或許是聲音和對話的加入、也或許是劇本的緣故。由于是現實主義題材,雖然有一定的完成度,但處于較為尴尬的境地,風格受到限制。從台本、攝像到表演都顯得生硬而粗糙,盡管依舊精彩有趣,但靈性和自然喪失了許多-直到《亞特蘭大号》才拾回一些。對群像的呈現抹平了個體的形象,孩子的童真也表現得不夠。
在受其影響的一衆同類法國影片-從新浪潮時代《頑皮鬼》、《四百擊》再到《再見孩子們》甚至《放牛班的春天》都能看到本片的影子。
25.9.4小西天
亞特蘭大号(1934)
評分:B7.1
如今看來雖談不上驚豔,但放在時代背景下的确有價值。
九十年前的傑作,不僅沒有想象中的古早味道和預想中的史詩風格,反倒十分具有生活情趣。
影片結構看似流動又有一緻性。以新婚夫婦的愛情為主線,看似松散的情節,實則有線索的支撐,如水中看到情人的神話、有待修理的留聲機。特呂弗的評價可以說所見略同-“它有一個完整的結構,但我們常常會被其物質層面的元素分散注意力,比如駁船、深夜、滾滾濃煙、強烈的逆光”。
影片的内容張力體現為公路片和室内劇的結合、詩意和現實的交融。
室内劇的一面體現于:影片大多數鏡頭拍攝于船艙室内的密閉空間,圍繞四個人日常生活展開的故事。和基頓、卓别林式的雜耍喜劇不同,本片屬于慢節奏的生活情景喜劇,這在當時絕對有一定開創性,換句話說-從電影中找到了同生活的連接,可以從中感受到現實的溫度。
公路的一面在于駁船駁船從鄉村駛往巴黎的旅程,駛向這座“流動的盛宴”。
然而,恰恰在駁船和岸上這組意象中蘊含着豐富的辯證法。就像“圍城”的關系,如果考察影片的動力學,則是貫穿始終的一個巴黎夢,就像小說《物》所描繪的那樣,青年男女在鄉下和巴黎之間徘徊往複,始終圍繞在巴黎夢的螺旋之中。街頭的櫥窗景觀,豐盛的文化氛圍顯然都是他們所夢寐以求的,然而光鮮亮麗的都市表象背後卻是社會的陰暗現實,消費景觀下卻是空幻的深淵。

他們對城市的喧嚣嘈雜感到厭煩,他們被城裡人的詭計所誘騙,他們也看到了城市中流浪漢與底層人的生活,最終選擇回到了亞特蘭大号。
與之相對的,亞特蘭大号則像在世俗世界中穿梭的一個永恒的避風港,承載着自由與美好的烏托邦。進一步地講,這其中還有大與小的辯證法、縮影的動力學。亞特蘭大号的确是個休息和夢想的場所,雖然空間狹小但生活卻充滿樂趣。以朱爾的房間為例,那裡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物珍品,透過夢想的棱鏡成為整個世界的一個縮影。即便在最小的空間内依舊可以看到遠方和廣闊的宇宙。

最後,詩意現實主義,詩意何在?
最明顯地,在紀實的段落中穿插着超現實的奇幻場景,如水下遊泳的場景、朱爾房間裡的奇異玩具。
尤為驚豔的是一段平行交替蒙太奇,男女各自在床上撫弄着身體,隔空的情欲呼之欲出。
此外,在特呂弗和侯麥關于本片的對談中,特呂弗将讓維果和戈達爾做對照,以揭示詩意現實主義。
ps.似乎是現場聲而非後期配音,還是非同期聲音?
25.8.23小西天
結語:
讓·維果,用一生燃燒創作的流星。
即便是短暫的綻放,即便受限于種種制約,作為一顆滑翔于默片時代的明星,百年後人們依舊為其影像的奇妙驚歎叫絕。他仍活在那最具生命力的、自由和反叛的熾熱的影像裡。
2025.9.7
微信公衆号文:用生命獻祭創作的流星-紀念讓·維果 - 微信公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