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塵煙》以“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海清主演”這樣的關鍵詞走入大衆眼中,這裡我想聊聊,從一個普通觀影者的角度,刨除那些專業影評人視角的電影視聽、鏡頭語言,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如果一句話概述電影,那就是老實、憨厚、不善言辭的男主,由于小時候被打“落下病根”而自卑的女主,這樣兩個不被家人喜歡的靈魂,在兩家都想要“擺脫累贅”的湊活下,成為了夫妻,之後兩人經曆數次拆遷,始終不離不棄,共同建設着自己的小家,守護着自己的農田、雞、豬……随着兩人的生活逐漸看到希望,女主卻因為意外去世,男主于是與農村、與舊生活告别,走向未知的“新開始”

這麼看來,影片就是描繪了一對農村夫妻相濡以沫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導演卻給這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投下了一顆顆石子,泛起了詩意浪漫的漣漪。穿了洞的雞窩,在電燈點亮的一刹,仿佛點點星光灑滿屋子;寒冬中妻子拿着裝了熱水的杯子,在村口等待着丈夫的歸來,不知道如何表達思念的她,隻能以一句“杯子裡的水早就涼了,換了一趟你不回來,又換了一趟,你還沒回來……”傳遞自己的愛意;偶像劇裡的情節照進樸實的農民——大雨中兩個人互相扶持,全身濕透卻充滿笑意;小麥在手臂上印下梅花……兩個人從一開始的相對無言,到後面讨論起“要進城市裡美美的浪浪”,麥子的生長、小雞的長大也是兩個人感情成長的外化體現,在日常的互相幫扶下,兩個以往被人忽視不被愛的靈魂體會到了愛、依賴、陪伴


...

穿了洞的雞窩映出點點星光


...

暴雨中兩個人互相扶持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各處對比也很有意思,有人放生蝌蚪,卻有人把蛤蟆綁在手上;有人願意無償獻血救人,卻有人在歸還拖欠許久的地租時也有克扣;有人哪怕借了10個雞蛋也要還上,因為“一碼歸一碼”,卻有人想用一句“上次的大衣好看嗎”綁架他人為自己的家人獻血;有人願意為燕子築好窩,卻有人為了補償款,要拆掉自己親弟弟的房子……

但同時,這種浪漫又是一種殘酷的浪漫。我們會為影片中男女主的遭遇唏噓不已,但仔細想想,女主已經是多麼幸運,現實生活中,一個身體帶病、幹農活時别的婦女都可以挑起來的麥子她卻挑不起來,這樣的女人被家裡強行許配給一個打了多年光棍的單身漢,被無微不至照顧疼愛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而結尾,男主賣掉了所有的東西,打算進城有一個“新開始”,但是就像放開了套在脖子上繩索的驢,沒有收獲自由的歡欣雀躍,卻是停在原地的無法适從,男主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真的可以适應新的生活嗎,影片沒有給出答案,最後的留白也算是給角色一個希望,給觀衆一點慰藉。導演說自己“在日常中提煉電影,在電影中還原日常”,但在我看來,電影中的日常已經是詩意化加工過的日常,真正的生活,隻怕會更殘酷

劇情以外,電影的畫面、用光、鏡頭調度也很用心,給人的感覺就是娓娓道來,沒有突兀的剪輯,生硬的轉折。比如夫妻兩人感情日益升溫的時候,電影的整體光線都是偏明亮,而妻子去世以後,光線便轉而陰沉;夫妻兩人在農田忙活,幾個遠景也活脫脫是一副農村田園風光的油畫;全片最容易引起情感波動的地方——女主的意外離世,也沒有用過多篇幅刻畫,隻是把鏡頭給到女主曾經編制的草驢上,傳達出了男主的悲傷與思念,卻沒有使用面部特寫等更容易向觀衆傳遞感動的方式,保持了影片“娓娓道來”的基調,這裡似乎頗有侯孝賢式“冷眼看生死”的味道,但若是侯孝賢導演,應該也不會在影片中設置這麼多浪漫元素了吧


...

巧妙利用鏡子,将屋内屋外倆人見面各自的反應在一個鏡頭内呈現

總結來說,在我看來本片充滿了導演的鄉土情懷和對底層邊緣人的人文主義關懷,也不會像大家所想的文藝片那麼沉悶,是值得踏入電影院一看的。近年來我們總是抱怨國産沒有好的電影,但是當好的片子出現,迎來的卻是影院的低排片率和觀衆覺得“看睡了”的不買賬。柏林金熊獎提名,可以說這部片子已經收獲了一定的“名”,也希望可以在票房上收獲更多的“利”,從而鼓勵更多的導演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本文始發于公衆号:布遠觀電影,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