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的豆瓣評分高得驚人,帶着如此高分預期去看片,說實話,它讓我有些失望。

這部劇的最大優點是它的德國人視角。柏林的五個好朋友,兩兄弟上了東線戰場,兩個女孩一個成了戰地護士一個做了歌星,另外還有一個和其中一位女孩相戀的猶太人。在時間線上故事開始于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前夕,然後以蘇德戰争貫穿全劇,最後德國戰敗後五人裡隻有三人再次重聚。全劇展現了普通德國人在殘酷戰争中的掙紮與迷茫,以及看清了戰争的無意義并且發現自己的生活被戰争永遠改變後的内心苦痛。

然而,這也是整部劇的一大問題所在。德國發動的戰争并不是從“巴巴羅薩行動”開始的,衆所周知,在此之前,戰争已經持續了近兩年。蘇德戰争成為了德國在整個二戰的轉折點,這個轉折不僅僅是軍事層面上的,同時也深刻地體現在了德國人的心理層面。德國人的心态變了,入侵蘇聯前他們節節勝利,自豪與喜悅之情彌漫于大部分德國人之中;而入侵蘇聯後他們開始品嘗失敗的滋味,沮喪的、消極的、被欺騙的種種悲觀情緒逐漸占據了人們的内心。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除猶太人維克多之外的其餘四人,在明知戰争最終勝利無望的情形下卻不得不繼續堅持下去時的消極厭世。是德國戰敗的命運,令他們和劇中的其他所有德國人感到絕望和痛苦。戰争的無謂會促人醒悟,是啊,于戰敗者眼裡,戰争當然沒有意義。

“戰争會把人最壞的一面帶出來。” 劇中角色弟弟弗雷德海姆的這句台詞被很多觀衆稱道,它仿佛題眼一般揭示了戰争對人類的戕害。可是,這部劇在展現人性的堕落上明顯非常克制。五人裡最“堕落”的弗雷德海姆,他的确成了戰場上不願思考的殺人機器,可他始終未泯滅人性,否則他的死就不會讓觀衆感到心痛。其實整部劇看下來,劇本有意避開了很多對人性暗面的展現,或者說得更準确一點,對人性暗面的展現大多流于表面。另外,即使在德國國防軍的清白神話早已被鐵證如山的曆史檔案所撕破的情況下,這部劇仍然隻是如蜻蜓點水一般略微表現了一點點國防軍的戰争罪行,在屠殺的正面表現上還是推給了黨衛軍。

好吧,我并不想吐槽太多。其實這部劇作為一部反思戰争的作品,整體而言還是非常合格的,不過于我眼裡,僅僅也就是合格而已。我并非不同情德國人,隻是覺得作為一部文藝作品,它本可以擁有更大的視野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