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那一年裡根還在白宮,計算機還是大機器時代的寵兒,《電子世界争霸戰》悄然誕生。
沒人料到這部票房平平的科幻片,會成為後來整個賽博朋克文化的奠基石之一。那個由光線構成的電子世界,那些駕馭光速摩托的數字武士,在暗黑的影院裡點亮了一代人關于未來的想象。
43年過去了。
《創:戰神》帶着1.8億美元的制作成本和迪士尼的野心,在2025年與觀衆見面。
結果首周末,北美票房堪堪達到上部《創:戰紀》的一半。上周來到大陸銀幕,商業成績一樣冰冷。
想回本,沒啥指望了。續集,基本也是難産。
觀衆的吐槽,大緻可以彙總成一句話:為什麼一個關于未來的故事,會讓人感覺如此過時?
先忘掉票房,看看故事本身。
2025年,距離《創:戰紀》15年後。英康和迪林傑系統兩家公司在競相研究一個問題:如何讓數字生命在現實世界中永久存在。目前的技術隻能維持29分鐘。
阿瑞斯,這個由傑瑞德·萊托扮演的新一代主控程序,被設計成完美的、可消耗的士兵。但他有了自我意識。他開始思考,開始質疑,開始渴望永恒。
這個設定很有趣。
一個被創造出來就注定要死的生命,拼命想要活下去。聽起來熟悉嗎?這不正是人類的寫照嗎?
但電影沒有深挖下去。
阿瑞斯的“覺醒”過程,被處理得太過表面化。他的情感變化,他對現實世界的好奇,他與伊芙之間的羁絆,都像是劇本上的條目,而不是有機生長出來的情感。
你看到的是萊托精緻的臉龐在霓虹燈下閃閃發光,但你感受不到一個數字生命内心的掙紮。
這就是問題所在。
不得不說,《創:戰神》在視覺上确實令人震撼。
每一幀畫面都像是精心調色的數字藝術品。九寸釘的配樂更是為這個賽博世界注入了工業搖滾的靈魂。當阿瑞斯騎着光速摩托穿梭在數字高速公路上時,你幾乎能感受到那種速度帶來的腎上腺素飙升。
但是。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創:戰神》就像一個美得讓人窒息的空殼。導演喬阿吉姆·羅恩尼似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營造視覺奇觀上了,别的啥也顧不上。
人物關系單薄得像紙片。伊芙作為女主角,除了"我要為死去的妹妹找到救贖"這條動機線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性格特征。朱利安這個反派,動機模糊不清,行為邏輯前後矛盾,邪惡得毫無層次感。
最緻命的是,電影花了大量時間在解釋設定,卻忘了給角色注入真正的生命力。
你知道為什麼《銀翼殺手》能成為經典嗎?不是因為它的特效有多炫酷,而是因為羅伊·巴蒂在雨中的那段獨白:"我見過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的事物……"
那一刻,你感受到的是一個人造生命對存在的終極思考。
而《創:戰神》呢?它隻關心炫技。
很多人把電影的失敗歸罪于傑瑞德·萊托。畢竟,他上一部主演的《暗夜博士》也是個大撲。
但公平地講,問題可能不在萊托身上。
阿瑞斯這個角色,從設定上就存在問題。他既要保持AI的理性冷靜,又要展現人性的溫暖情感,但劇本沒有給萊托足夠的發揮空間。
你看到的是萊托努力在表演,但你感受不到阿瑞斯這個角色的内在邏輯。
他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自我意識的?為什麼會對音樂産生興趣?對人類的情感是真實的,還是程序設定?
這些問題,電影都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甚至懶得回答。
還有個更大的問題,迪士尼為什麼要重續《創》系列?
答案很簡單:IP價值最大化。
在漫威宇宙和星戰宇宙大獲成功之後,迪士尼急需新的IP來填補内容版圖。《創》系列作為一個具有文化影響力的科幻品牌,看起來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他們可能誤判了市場。
2025年的觀衆,已經被《黑客帝國》《攻殼機動隊》《賽博朋克2077》等各領域作品充分“教育”過了。對于賽博朋克這種題材,他們的品味和期待都變得更加挑剔。
簡單的視覺奇觀已經不夠了。觀衆想要的是更深層的思考,更複雜的情感,更有血肉的角色。
《創:戰神》提供的,恰恰是最表面的那一層。
當《電子世界争霸戰》在1982年首次亮相時,個人電腦還是稀罕物,互聯網還沒有誕生,AI還隻存在于科幻小說中。那個關于數字世界的想象,确實具有先鋒性和震撼力。
但2025年的今天,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數字世界中。我們的身份、情感、關系,很大程度上都被數字化了。AI不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戰神》所描繪的“數字生命與現實世界的沖突”,從根上就顯得幼稚了。
觀衆需要的不是關于“AI會不會有感情”的淺層探讨,而是更加深入的哲學思辨:在人機邊界日益模糊的世界裡,我們如何定義自己?在算法主宰一切的時代,人類的價值何在?
《她》《機械姬》《西部世界》這些作品之所以更受歡迎,正是因為它們觸及了這些更加現實、更加緊迫的問題。
影片的結尾,阿瑞斯獲得了永久存在的能力,離開了數字世界,走向了現實。
這本來可以是一個很有深意的結局:一個數字生命選擇了有限但真實的人類體驗,而不是無限但虛拟的數字永恒。
但對這個主題,電影依然選擇輕描淡寫。
阿瑞斯給伊芙寄了一張明信片,說他要去尋找薩姆和魁拉(《創:戰紀》的主角)。然後,沒了。
這就是《創:戰神》最大的遺憾:它擁有一切可以成為經典的元素,但缺少一個靈魂。
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多數大片的寫照。
我們有最先進的技術,最精美的畫面,最震撼的音效……但我們缺少的,恰恰是最簡單也最複雜的東西:
一個值得講述的故事。
《創:戰神》的失敗,可能标志着一個時代的結束。
那個屬于《銀翼殺手》《黑客帝國》的賽博朋克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了。
未來的科幻電影,需要找到新的語言、新的形式、新的思考角度。
因為現實已經比科幻更加科幻。
而觀衆呢?
觀衆永遠在等待下一個能夠真正震撼他們的故事。
隻是希望下一次,創作者們能夠記住:
技術也許能創造奇觀,但隻有人性,才能創造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