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淇的導演開山之作《女孩》,中國觀衆再熟悉不過的東亞家庭經典開局:一個家暴、婚内強奸的酒鬼父親,一個将生存壓力轉化為對内控制欲、向更弱者揮刀的母親,以及在沉默中吞咽一切創傷的女兒。這三位一體的經典配置,構成了無數悲劇的核心,也預設了影片的情感基調。

如同許多同類故事一樣,影片為窒息的主角安排了一位天降的“救世主”——自由不羁的轉校生。她的出現,像是為女兒黑白的人生強行注入一抹亮色,成為她短暫逃離的唯一窗口。這抹亮色是必需的,卻也顯得如此公式化,似乎一個女孩的自我覺醒,必然需要另一個外部角色的點燃。

但影片最令人如鲠在喉的,或許是母親的選擇與最終的和解姿态。當女兒鼓起勇氣勸說母親離婚,尋求的是兩人共同的解放時,換來的卻是被送養的背叛與“沒有人喜歡你”的謾罵。

多年後成為網球運動員的女兒與母親重逢,當她終于問出那句埋藏多年的“你有沒有想過我過得怎麼樣”時,母親那句輕飄飄的“你現在好不就完了”,幾乎是對女兒所有掙紮與痛苦的徹底抹殺。女兒最後的崩潰大哭,與其說是情感的釋放,不如說是在确認自己永遠無法掙脫這血緣的詛咒後,一次徹底的絕望。

或許,這部電影會讓許多擁有相似經曆的觀衆感同身受。但對于那些早已厭倦了比慘和強行升華叙事的觀衆而言,《女孩》更像一次蒼白而無力的重複。

它勇敢地揭開了傷疤,卻沒有勇氣真正地審視和清創,最終隻是用一種看似成長的姿态,将膿血重新包裹起來。

除了默默承受與最終的原諒,一個飽受創傷的女孩,究竟有沒有權利選擇徹底的決裂與永不回頭?

映後導演分享說,這個故事的劇本僅用了13天便完成了,靈感源于她18歲的母親生下她的親身經曆,她想探讨的是一種“女孩養育女孩”所導緻的代際創傷循環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影片本應抵達的深度。導演希望苦難終結于她這一代,這個創作初衷無比真誠。

然而,這層至關重要的背景和動機,在影片中卻幾乎是完全隐形的。我們看不到母親作為另一個女孩的掙紮與局限,隻看到了她作為施暴者的結果。這種叙事上的失焦,使得母親的角色徹底淪為一個功能性的、扁平的惡人,也讓女兒的苦難來源變得單一。影片因此失去了公共性的探讨價值,最終縮影為一場無法引起更廣泛共鳴的、略顯封閉的私人情緒宣洩。這不僅是對一個好題材的浪費,也讓片尾那場和解戲,顯得更加懸浮和缺乏根基。

...
tiff映後

#女孩 #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