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系列最差,與膚色無關,純粹是編劇編無可編,強為之的結果。
觀影前,對本片最大的期待是導演對前兩部電影所塑造的世界觀在技術層面的解釋——怪物的來源、人類潰敗的原因。
經過前兩部的鋪墊,觀衆對怪物的特性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這些張牙舞爪的蟲子有其弱點,并非無敵。
那麼,前兩部中所展現的千裡無人煙,怪物縱橫的慘狀一定是人類面對突發狀況時的信息差導緻的。這是其一。
其二是,這些怪物本質上是猛獸,而非靈體,或是超現實怪獸,絕不存在現代火器打不穿、滅不盡的問題。
前兩部中,主角的困難主要是社會秩序崩壞後,個體無組織、無紀律,處于原子化狀态的無力感。
怪物的強大是相對于主角的弱勢,被反襯出來的,而主角的弱勢是社會系統化崩潰的結果。那麼,社會秩序是如何崩潰的,這是電影世界觀的邏輯起點。
2
再看《寂靜之地:入侵日》對以上兩點的處理。
怪物是從天而降的,所以人類是毫無準備的,因此崩潰是顯而易見的。
當小孩子都知道避開怪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壓低一切自己制造的聲音。
作為有組織、有裝備的武裝力量在和怪物正面交手後,居然沒有總結出戰術經驗,進而組織針對性的反攻。
而且怪物不會遊泳,這對海軍是多大的利好?
結果,飛機、航母、大炮、無人機,人類有一堆蹂躏怪物的大殺器,卻莫名其妙的輸掉了一切。
從商業的角度,這其實很好理解:将這些場景拍出來太貴了,影響投資回報。
所以,電影轉而拍了一個取巧的故事:臨死之人對美好生活的留戀,詩、貓咪、紐約的網紅披薩以及爵士酒吧,等等。
這個拍法與此前網絡熱度極高的《美國内戰》是一樣的。
宣傳上塑造悲壯的戰争底色,實際上拿着公路片的模闆,拍了一個個體覺醒的小資故事。
3
《寂靜之地:入侵日》精神内核是極為小資的,沒有災難電影本應具備的緊崩感。
主角是個得了重病的将死之人,面對突發災難,她隻想抱着心愛的貓咪,在死前吃上紐約最有名的披薩。
這種行為在電影的故事背景下,顯得如此後現代,很酷很個性。事實上,人與背景的分離,讓這部電影極難打動人心。
導演的手法是這樣的,他極力刻畫廢墟中的花朵,而對廢墟本身的殘酷不置一詞,仿佛保住了花朵就挽救了世界,廢墟映射出天堂的幻影。
這其實是一種世界觀的錯亂。
我們正是置身于這個世界才能看到那些美好與醜陋,而不是我們的目光聚焦于那美好的幻影,世界随之展開。
很明顯,這個故事讓人感覺,編劇們是一些缺乏實際生活感知的寫手,而不是創作者。
這基本也是當下好萊塢流水線電影的死穴:藝術家們離生活太遠,與觀念走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