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核心是小說家對女演員的情感,而女演員又是小說家内心狀态的映射。歸根到底這還是一部關于自我的電影。

女演員出現之前,小說家與所有人的交往都是不順暢的,她是一個過于純粹真誠而直率的人,與世俗格格不入。而女演員第一次出場是借由小說家的眼睛,小說家透過慢慢放大的鏡頭看到了女演員。

...
女演員出場

女演員是美麗的、純真的、柔軟的。她不像小說家與世俗格格不入,她好像與誰都相處得不錯,所有人都喜歡她,但她又足夠純淨真誠。所以小說家對她一見如故。

最微妙的是窗外盯着女演員的小女孩,是小說家在女演員碗裡盛了一勺飯。

盯着女演員的小女孩顯然是電影裡的特殊意象,類似的意象還有《獨自在夜晚的海邊》裡的黑衣人。《海邊》的黑衣人源自英熙的内心,而本片中的小女孩來自小說家的内心。

是小說家在注視着女演員。小女孩去而折返,欲去又返,最後跟着女演員離開,這些細節都是小說家内心的體現。

...

小說家在女演員離開時未經詢問在女演員碗裡盛飯,這個細節昭示着小說家對女演員的情感其實很複雜,不僅是欣賞與一見如故,也包含着一些扭曲的成分,但此時這種扭曲還很細微。

...

兩人在公園相遇散步、相約拍電影、去飯店吃飯、去書店喝酒。不到一天,兩人知己般相互欣賞的關系不斷加深。如果故事在這裡結束,就太平平無奇,太不洪尚秀了。而且如果在這裡結束,小女孩與盛飯這兩個細節都沒法收回來。

最妙的正是電影最後一部分。

時間線拉到女演員獨自在電影院看小說家為自己拍的電影。本片其它片段都是旁觀者冷靜疏離的視角,但小說家拍出來的影中影卻是柔軟的美麗的飽含愛意的。

但與此同時,在影院外,小說家獨自在天台抽煙,從侄子的叙述中觀衆得知了電影的制作過程:後期處理過程中全片被來回看了三百遍,無疑是精益求精到離譜的後期。這也是小說家扭曲的一種表現。

...
小說家獨自抽煙,心情肯定很複雜

女演員拿着野花哼着婚禮進行曲眉眼帶笑羞澀走來,與鏡頭由黑白變為彩色是小說家内心的體現,也是兩人關系的體現。小說家對女演員的情感在電影中達到了最高峰。

...
看完電影後略顯落寞的女演員

整部電影在這裡結束,小說家是不是真的還在天台?女演員對電影評價如何?兩人的關系會怎樣發展?觀衆都無從得知了。

電影裡小說家對女演員的欣賞很明顯,小說家内心微妙的扭曲卻很隐秘,但故事更核心的主線反而是這種扭曲。最後一段把這種扭曲被點破了,兩人的關系也因此成為一個未知數。

所以說最妙的正是電影最後一部分。

...

再結合一下洪尚秀的創作方法:先确定演員與拍攝地點,不提前構思劇本,當天寫當天拍,第二天憑心情繼續寫繼續拍,拍到覺得可以結束為止。

那麼他可能第一天思維發散寫了一個與世俗格格不入的小說家。第二天決定安排小說家遇到一個一見如故的女演員,剛好可以抓着金敏喜飾演這個角色。第三天覺得兩人的關系不會僅是知己那麼簡單,于是安排兩人繼續吃飯、喝酒、推進關系的同時也暴露問題。第四天兩人的關系發生轉折。他覺得到這裡電影就可以結束了,于是輕輕松松拍完了。

根本不需要嚴謹的劇情構思,不需要故事大綱,不需要各種音樂、攝影、打光、後期的複雜安排,他對世界強大細膩的感知力與表達力完全能支撐他這種随心所欲的創作方法。

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