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該集導演鄭蘇杭的手記:

大家好,我是《空間,讓改變發生》的導演蘇杭。當我開始寫下這篇導演手記時,才有了這個片子終于做完了的實感。這個片子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現在我的腦海中就已經閃過了無數個艱難前行的時刻,在這還是跟大家聊聊拍攝制作過程中的趣事和感受吧~(絕對不是試圖掩蓋痛苦!)

本集的第一個人物,梁骥,也是第一個線上溝通過後我内心就十分确定的拍攝對象。在聯系之前,我以為以“廁所”為主題的通話大概會在四十五分鐘内結束,但沒想到這一聊就是兩個小時。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梁骥老師私藏的一個相冊,他将其稱為“反人類的設計”。從他身邊的環境開始,不符合觀看習慣的标識、讓殘障人士一秒翻倒的樓梯、造價飛起卻能把人燙傷的豪華廁所等等,從他無奈又幽默的吐槽中,我也逐漸了解到他專注于廁所設計的初衷,也就是片子裡講到的,以人為本,在這種我們最習以為常的公共空間裡,從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和需求出發去做設計。

同時,在跟梁骥老師溝通的過程中,也不斷地讓我産生一個思考:是誰在設計我們的廁所?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女性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排隊。梁老師也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解答,因為很多廁所設計都是男性,沒有考慮到女性因不同的生理特征帶來的需求,因此背後的設計邏輯不是應該看面積,而是應該看使用時間。梁老師對于廁所的研究跟關注也是時時刻刻的,他平時還會在社交媒體上搜索跟廁所相關的吐槽,并主動認真地去回答陌生人的靈魂拷問。(沒有鼓勵大家創建廁所吐槽bot吸引梁老師注意的意思!)

在看過我們片子之後,如果你也有機會上一次北京的胡同公廁,希望你能夠發現其中的設計小心思。但你如果恰好擁有了一次不那麼美好的如廁體驗,那麼恭喜你,能夠更加感受到設計一個不起眼的廁所的重要性。其實這類的廁所設計是一系列的大工程,涉及到各方的協調溝通,設計師能夠做到的并不是全部,因此提高全民的如廁體驗,也是一個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努力的過程。

在拍攝朱競翔老師的過程中,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他是真的想要教會我們怎麼蓋房子!這其實也是朱老師和團隊研發的輕型建造系統的目的之一,用最省時省力的方法讓普通人也能蓋房子,并且這樣的房子是真正能夠去解決問題的。朱老師給我的印象便是這樣,在幕後用設計的力量調動起所有環節去為人們服務,而在這過程中各方都能受益。

我們在港中大的置景環節,隻要朱老師在場,一定會幫我們一起想辦法,并且親自上陣幫忙。尤其是當置景過程出現了卡殼的情況,便能看到朱老師開始思考,大腦飛速運轉,找到一個能夠讓這個場景得以快速實現又能實現拍攝效果的方式。從爬上桌子擰燈光調試,到快速搬運木版至合适位置,種種的親力親為,也讓我看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人”的真實模樣。

說起朱老師設計的童趣園,也有一個很巧的事。多年前,我們的幾位小夥伴拍攝的片子裡出現了童趣園,也是我們第一次知道童趣園這個空間,後來我們團隊的另一部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中,同樣也出現了童趣園,而這次,我們拍攝到了童趣園的設計師,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一個閉環。這也可以看出,實際上童趣園已經在許多村子裡得到應用,我們甚至覺得,童趣園服務到的人口數量,比片中朱老師保守估算的得還要多很多。

最後,來聊一聊拍攝張唐的故事吧。這位主人公的心路曆程,可以說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了,正好在我痛苦地做着這個片子的時候,張唐也在經曆她的迷茫。難怪我會覺得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熟悉感。而張唐面對我們鏡頭的真實講訴,也改變了這個故事的走向。

原本我以為對這個故事的預判,隻要通過幾次拍攝和設計就能實現,然而在第一次采訪中,我們才真正意識到了社區設計給設計師帶來的挑戰。而對于片子的呈現來說,我們會考慮到觀衆是不是更想看到一些做得很成功、有明确結果的設計呢?但這些所謂成功的結果,都是被人們看見的作品。我想世界上一定有無數的設計師在不同的角落裡在與他們的設計作鬥争,這個過程一定不是輕松的,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将這些拉扯的過程呈現出來呢?哪怕我們還沒有看見它的結果,而無論它是好是壞,背後的思考和努力的過程能夠被大家了解,也是有意義的吧。

因此,我們也遵循了張唐面對的實際情況。比如,我們很想拍攝到開居民議事會的過程,但實際上當時二巷的計劃并沒有到一個新的讨論階段,所以我們也想了一些别的視覺表現方式來還原這個過程;當我們想盡量把二巷的自行車棚拍得厲害一些,希望能表達出這個空間對附近居民對意義時,卻發現這個車棚本身也存在着設計師跟居民的矛盾。既然這樣,我們便順從着這個沖突,去挖掘設計師内心的思考與後續的解決方案。于是便有了現在片子裡二巷的故事,我也很期待二巷的未來。

很幸運的是,我們的片子也等到了花開之時,從反光的棚頂,到有了花槽、一起播種,再到種子的陸續發芽,直至盛開。

向設計提問來源: 哔哩哔哩彈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