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寄生蟲》探讨的是從下往上的階級對抗,《别無選擇》描述的則是自上到下的時代恐慌。資本主義全球化擴張、人工智能飛速發展,傳統與慢節奏的生活方式變得風雨飄搖。暗殺名單上的每一個人都懷揣着對未來美好的渴望和對他人的善意,卻成為了這場“大逃殺”裡的犧牲品。室内三人搏殺的鏡頭太精彩,仿佛重現了JSA最後小屋槍戰的爽感,同時又加入了誤會的文戲和超大音量的音樂,令人聯想到《墜落的審判》,幽默荒誕、扣人心懸。當柳萬洙成為了那一個“天選之子”的時候,他發瘋一般地慶祝吼叫,但一切聲音都被諾大的空間吞噬。令人想起《薄荷糖》中Yongho面對着襲來的火車滿眼的疲憊和決絕的怒号。人們當真是否“無可奈何”、“别無選擇”?當我們又一次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的時候,有時轉舵可能才是出路。溫馨中帶着幽默,表面之下皆是黑色。
“無可奈何”的時代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Banality of Evil 惡之平庸
Banality of Evil (惡之平庸/平凡的邪惡), 指的是那種不同于極端的、狂暴的、外顯的radical evil (激進的邪惡), 它是那種不走極端的、看起來似乎平靜到近乎冷漠的殘酷。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話說,就是“平靜之下 ...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觀影筆記
可以當作冷戰時期的政治隐喻片(共産主義/麥卡錫主義),也可以當成科幻恐怖片(尤其最後有《釜山行》的感覺)其他解讀思路/角度:1. Double-Uncanny-Identity Issue-Social Context (fear ...
《完美的日子》最打動我的就是電影的核心美學概念“木漏れ日”,它指的是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來的瞬間。我相信許多人的生命中都有這樣閑适的瞬間,或用文字、或用相機,将它們一一記錄下來,就像是平山先生所做的那樣。感謝維姆·文德斯,用一部電 ...
細節價值滿滿,叙事略顯無力
非常不錯的劇本,衆多明星演繹在線,隻是叙事節奏有時稍顯突兀。故事關注的是大城市闖蕩“失敗“的返鄉青年,電影沒有完美的結局,或者說,甚至沒有結局。一切似乎顯得非常無力和乏味,但這其實就是生活的本質。前期小品一般的叙事節奏令人捧腹;中期 ...
香港電影「前途無量」
卓亦謙導是個非常謙遜的人,年輕的他有著深沉的想法。我在ig上看了許多他和他的演員、團隊的帖子,每一份宣傳無不是將所有人的名字列出緻謝,每一位的感悟分享無不是非常真切地愛著這部電影。電影上映後,首週的票房非常重要,這決定了電影的排片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