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給大家推薦了今年港片的口碑力作《濁水漂流》。
電影真實呈現了香港底層民衆無房可住的衆生相,而住房問題也一直是寸土寸金的香港老生常談的弊病。
衆所周知,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的房租也一度是全球最貴。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香港房租最貴的地方不是銅鑼灣和中環,而是18區中最貧窮的深水埗。
在這裡的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籠屋和棺材房,最高的租金可以達到每尺(約0.09平方)300港币。

即便如此,這些籠屋卻因為面積小所以總價低,也就成為了低收入人群們的首要選擇。
直到今天,仍然約有二三十萬香港人生活在這裡,過着我們難以想象的生活。
一部29年前的“三級片”,就赤裸地呈現了這群人的生活狀況。
甚至有人評價,它就是最好的香港電影,不用加“之一”——
籠民
導演: 張之亮
編劇:張之亮 / 吳滄洲 / 黃仁逵 / 錢耀恒
主演: 黃家駒 / 喬宏 / 廖啟智 / 陳國新 / 泰迪·羅賓
上映日期: 1992-09-16
片長:145分鐘
《籠民》是香港現實主義電影的巅峰之作。
因為過于真實和赤裸,片中出現了諸多粗口髒話,因此它也被劃分為“三級片”,被禁止在内地上映。
在當年的金像獎上,它曾擊敗張曼玉主演的《阮玲玉》、周星馳主演的《武狀元蘇乞兒》、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等電影,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多項重要大獎。
在這部電影中表現亮眼,榮獲最佳男配角的演員,正是今年年初因病去世的金牌配角廖啟智。

此外,《籠民》還是Beyond樂隊主唱黃家駒生前的最後一部電影。
在《籠民》上映不到一年,黃家駒就因意外去世,此片也成為了他的銀幕絕唱。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籠民》都是一部可以載入香港電影史的經典之作。
顧名思義,“籠民”就是一群住在籠子裡的人。
他們幾乎都是老弱病苦的人,無法負擔外面的高額房租,所以才不得不在老樓中的籠子裡群居。
這裡面的籠子被堆疊起來,每個籠子不足2平方米。
你可能難以想象,每個這樣的籠子就是一個人生活起居的幾乎全部場所。
這些籠民共用廚房,風爐自備,每個月的租金是180元。
電影剛開始,就用一個長鏡頭為我們呈現了籠民的日常生活狀态: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從籠中拿出痰盂,倒掉裡面的排洩物。
院子裡面,一群人圍成圈,在這裡洗臉刷牙。
院子中央是整個籠屋區最寬敞的地方,也是晾曬衣服的公共區域。
但缺點是這裡毫無遮擋,隻要一下雨,場面就會變得十分狼狽。

在籠屋裡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生與死也随時可能在這裡發生。
某天,一個名叫道友祥的人突然去世,但圍觀的其他籠民卻并未特别震驚。
這已經是今年第三起了,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
唯一惦記着死者的人,隻有他的債主,以及想要順手牽羊他死後遺留物的人。

新聞媒體得知這起死訊後前來調查,卻意外發現了一個99歲高齡的老人。
比起報道稀松平常的籠民死亡,他們想要抓住這個難得的熱點,采訪老人長壽的秘訣,并承諾滿足老人的願望。
但是,當老人說出想要找到自己兄弟的願望時,卻被記者阻攔了。
他們教老人說自己想要坐直升機環遊香港的願望,并把贊助商的廣告插入其中,場面十分荒謬和諷刺。
可以看得出來,沒有人真正關心這群無家可歸、無房可住的底層民衆。
唯一惦記他們住處的,是這棟樓的業主。
收到上級的通知,這棟樓将要被拆掉,于是業主便派人前來勸說,讓所有的籠民搬離此地。
給他們的賠償是每個人3.5倍的月租,也就是六百多元(港币)。

一時間,所有的籠民被這則消息劃分為了不同的陣營。
一方是以唐三為代的的妥協派,因為他們想拿到政府的賠償金。
另一方是以陸同為代表的反對派,他們不願離開這個栖身之所,因為外面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容身的地方。
在民主投票之後,大多數人選擇不搬,此事也暫時被擱置。

不過,住在籠屋裡的話事人深知拆房是上級的決定,他雖不願離開,但也不想坐以待斃。
于是他帶上自己的兒子,去找區議員溝通,想要為籠屋的人争取最大的利益。

區議員是一位精明的政客,他許諾會帶着記者親自前去籠屋探望,并解決大家的難題。
因為當時正值選舉之際,他其實是想借着這樣的曝光,來為自己争取更多的民心。

但沒想到的是,另一位議員也得知了此事,并同樣提出了前去探望、甚至和籠民同住三天的想法。
原本是一場籠民們為自己争取利益的行動,卻在電視媒體的鏡頭之下,變成了一場議員們争取政治資本的鬧劇。
籠民們的居住問題、賠償訴求均未得到解決,很快又有新的難題出現。
政府發布新的命令,超過一定樓齡的危樓都必須拆除,而60歲以上的人可以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
這也就意味着拆樓勢在必行,但是隻有年紀大的一部分人才能得到安置。
剩下的人變得更加恐慌,他們在堅守自己的陣地和争取更高的賠償之間,變得遊移不定。

毛仔是新來不久的籠民,也是這裡年紀最小的籠民。
他之前因為犯罪進過監獄,出獄後就住在了這裡。
在議員的利誘之下,他私下收集了這些想要獲取賠償的人的信息,并在暗中交給議員所服務的财團。
有了這份名單,财團的态度變得更加強硬,拆樓勢在必行。
不過,在财團行動之前,毛仔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于是他又聯合自己之前的兄弟,偷回了這份名單。
毛仔也因為此事,和所有籠民成為了患難與共的親人,大家變得更加團結。
很快中秋節到來,所有的籠民都像家人一樣聚集起來。
他們衣衫褴褛,物質貧瘠,在狹窄陰暗的籠屋裡召開了一個中秋節party。
大家不分彼此,放下恩怨,一起跳舞唱歌,這也成了全片最經典的鏡頭之一。
中秋節的聚會,也成為了片中最後的狂歡。
在此後不久,就到了政府下令拆樓的截至日期。但所以籠民都躲在籠子裡不出來,牢牢守護着自己最後的家園。

大批警察、消防人員來到這裡,開始了強制行動。
他們把籠子一個個鋸開,連籠帶人一個個擡了出去,并随意放置在大街上。
記者的鏡頭向全世界直播者籠民們憤怒、咆哮、哭訴掙紮的模樣,但都于事無補。

他們如同被關在籠子裡、被限制自由的動物一樣,毫無尊嚴可言。
唯一的區别是,比起籠民的住處,動物園裡的籠子可能還要更幹淨寬敞。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電影,《籠民》将香港的住房問題生猛且赤裸地呈現出來。
與此同時,片中又有不少耐人尋味的隐喻。
比如廖啟智在片中飾演的,是一名智障的角色。
他有一個十分特别的癖好:收集被捕鼠籠捉住的老鼠,并把它們的骨頭在屋頂排列起來。
這些被籠子困住的老鼠,不就是這群籠民的縮影嗎?
而這些被整齊排列起來的白骨,從一開始就預言了籠民們最終的命運。

在生猛大膽的題材下,《籠民》的視角卻又是極其平和的。
導演并沒有過多地渲染籠民們的困境,甚至片中還有十分歡樂的情節。
在反思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時,也沒有偏袒任何一方。
業主有錯嗎?這是他們自己的房子,需要拆遷依法收回理所當然。
政府有錯嘛?他們為了城市發展,去舊換新也是為了帶動經濟更好地發展。
既然都沒有錯,那到底是誰的錯,那就隻能靠各位觀衆去理解和解讀了。

直到今天,香港的籠屋依舊存在,而住房已然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難題。
在城市的繁華背後,永遠有不為人知的另外一面。
當我們為片中的人物唏噓時,又有多少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真正做到了安家立業呢?
電影中有一句耐人尋味的台詞:“不是你住在籠子裡,是看你的人住在籠子裡。”
不論從前還是以後,這樣的“籠子”從未消失,“籠民”也一直都在。

*本文作者: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