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曾經的我離輝煌隻有一步之遙,卻慘遭奸人所害,光明前途毀于一旦。

後來日漸消沉,年歲漸長的我,遇見了和過去的我一樣懷有期待,追逐夢想的少年。

一開始我猶豫不決,但最終下定決心為少年的未來引路。在少年前進的方向即将一片坦途之時,少年遭遇了和曾經的我一樣的不公。

幸運的是,我和少年一起克服了種種困難,取得了最後的輝煌。

...

這個套路模版已經在不計其數的影視作品中出現過了,但仍然有觀衆趨之若鹜。原因也很簡單,心靈雞湯似的勵志故事從來都是激動人心的。

人們為什麼喜歡這種邏輯簡單,情節俗套的勵志故事?

因為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并不簡單,需要一點點熱血,一點點激情澎湃,哪怕隻是在影視作品裡看着别人的故事。

...

像電影裡面的孤兒都可以靠着自己的拳頭闖出一片天地,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有那麼多勵志成功的故事,為什麼你我不能是其中一員?勵志故事大行其道,成功學大師屈出不窮,不是沒有原因的。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戰勝磨難。我們相信“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就是想要去相信磨難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不然我們如何說服自己接受一切?

在《馬男波傑克第六季》中戴安對凱洛琳公主說:“你知道那些摔碎的碗,可以用金漆填補裂痕,讓它變得更美麗嗎?

也許人生也是這樣,我們都有過傷痕,但它對我們是有益的,因為它讓我變成如今的自己。如果我不寫,那就意味着我身上的所有傷痕都不是有益的,隻是單純的傷痕而已。

它們沒帶給我任何東西,我這些年悲慘的生活隻是無謂的蹉跎。”

這段話,透露出了一種邏輯思維——人們習慣了修飾苦難。

...

《八角籠中》是很标準的勵志故事片,及格線作品吧,槽點不多,優點不大。但我覺得這部電影還是令人失望了。依據真實故事改編,電影卻隻立足了小人物的反抗,少年的成長,把一個本可以更深刻的電影拍得淺薄了。

還是上面說過的原因,人們太習慣于關注成功了,好像苦難隻是成功的修飾。

實際上苦難隻是苦難,沒有其他任何意義。

為什麼大山裡會有那麼多的孤兒?他們的父母,他們的教育,他們的成長,都是可以去發現探究的故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苦難?沒有人去說,沒有人去問,好像隻要獲得了成功,之前的苦難就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為什麼有時候會讨厭勵志故事,會讨厭成功學的腔調?因為他們經常不由自主地美化了苦難。

王朔說過一段非常有道理的話:“世界上最無恥、最陰險、最歹毒的贊美,就是用窮人的艱辛和苦難,當作勵志故事去愚弄底層人。”

勵志故事是動人的,可有時候動人的故事更像是美妙的謊言。觀衆看一看,心潮澎湃一會,再無其他。

...

如果這樣的勵志故事可以少一點,或許會更好。畢竟我們想要的隻是成功,而不是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