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韓國第57屆百想藝術大賞落下了帷幕,對于頒獎和影片是否值得這樣,我不想做多贅述,韓國電影沒有去年那樣的《寄生蟲》,《南山的部長》,《82年生的金智英》那樣的爆款,今年的電影整體屬于平庸。

獲獎名單
《燃燒》劇組的劉亞仁,全鐘瑞這次終于拿回了上次在百想0票的恥辱,兩位演員分别憑借《無聲》,《電話》拿回了影帝影後的桂冠。
對于最佳影片給了《三振集團英語托業班》,我的第一反應是⬇️

但是還好,沒有亂來,最後還是把大賞給了,李濬益導演的《茲山魚譜》。

看到這裡,我才相信韓國電影是沒有完的,即使住水分豬肉,但是韓國電影還是知道什麼叫「電影」。
為什麼《茲山魚譜》會拿下大賞?因為他拍出了現在當代人所需的真正的「電影」。
李濬益上一部電影是《思悼》,講訴了思悼世子的故事,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君與臣,父與子,這種本來屬于中國文化差異的電影卻讓韓國拍了去,深受儒家文化思想浸潤才能排出《思悼》這種,一面君臣,一面父親的角色,就像有些人不适合皇帝,可是命運卻偏偏要他們走向這條路,明朝皇帝那些事,不就正适合這個主題嗎?
最适合中國文化的,我們有一大堆曆史依據可以改編,我們有大量演員可以拍的曆史片,卻讓韓國拍了去。
再到《茲山魚譜》,講述的是丁若铨因為信奉西方西洋學術被貶到一個叫黑山島的地方,喜歡上當地的魚類,從而寫出了《茲山魚譜》的故事。
你聽這簡介,像不像個大我們從初中高中就學到的各種文人騷客被貶做官抑郁然後寫各種文章述心中苦還有寫成千古名文的故事???
可是為什麼我們拍不出來?而韓國這個被我們說小偷國的他們卻拍出來了?是因為缺什麼才拍什麼嗎?是受衆不一對嗎?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呢?.......?我無從所知。
但是有一點我可以肯定的是,拍出這樣的影片,受衆的是一代一代的文化人,我們能從中獲得新的創新,新的傳承,鼓勵的是一代的人。
浮躁的社會讓人無所作為,看勵志雞湯的時候為什麼,看一大會網紅明星低學曆就可以勇闖娛樂圈,看明星演員1.6億票房就普通人要工作1800年.......很多時候,我看這些,為什麼我們要高考,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茲山魚譜》給了我們答案。
影片一開始就抛出了那個千古文人騷客流放的問題


因為信奉西洋天主教「人論自由」觸碰了統治者的禁忌,封建社會的思想壓迫導緻如此。
兄弟三人分别來到不同的地方受刑,雖免了死罪,但卻一生飽含滄桑被判處終生流放。

初來黑山島的丁若铨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掉進了一個沒有底洞的坑,他拼命呼救,拼命适應這裡的環境,他覺得做好自己就好了,他也覺得她的人生完蛋了。
但是不同于他的想象,他很快的适應了黑山島的環境,并且對周遭生活有了希望。
像不像安居樂道漂流一生的蘇東坡?
像極了。
他與收留他的農家女相愛,相戀,相知,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再到後來的為他生兒育女。她照顧他一生,他為她奉獻。
來到島上,他喜歡上了魚類,認識了島上對魚類博學精通的昌大。
昌大雖精通魚類知識,但是卻一心想讀聖賢書,而丁若铨與之相反。
丁若铨洞知昌大好學且博讀經書的事
但是昌大卻反駁,他不與信奉西洋之學之人為恥。
從一開始的不願意,到最後的朝夕相處,昌大終于最後拜了丁若铨為師,丁若铨教他識字,昌大叫他識魚。
在長期相處和社會浪潮的推浪中,在經曆四經五書,禮儀春秋中,師徒的思想和過程中的摩擦也逐漸深化。
為什麼昌大會自卑?
賤民身份,對做官有很深的向往。對自己内心知識空乏的嫉妒不自信。
當地的做官者不識字,而賤民則卻能吞雲吐霧,讀書是為了獲得父親的賞識,能讓他參加科舉。
做了官之後呢?
看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被社會蹂躏成一地,做官者荼毒百姓,為官者應該秉持大義卻淪為收刮民脂民膏,出生幾日的孩童需要繳納軍服稅。
為官者蛇鼠一窩,狼狽為奸。
最後自己為人之信仰被社會無情摧毀
丁若铨去世後,昌大回到黑山島,丁若铨留下了一封信和已經寫好的《茲山魚譜》留給昌大。
丁若铨的一生的意義?
丁若铨一生都生活在陰溝裡,但是他用一生的堅持和不屑去面對生活。“我們生在陰溝裡,但是我們仍舊仰望星河。”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做自己想成為的人。李濬益用《茲山魚譜》的濃厚的文化味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一個故事,他是每一個古代文人的象征,也是每個流浪者的故事。
《茲山魚譜》為什麼是一部純正的文化電影?因為他把故事還給了故事,演員是推進來這個故事的,黑白的色調撐起視覺享受,空白留空的語言鏡頭讓這種文化的東西更加深邃,師徒之間的友誼亦師亦友,思想的碰撞,理想與現實的悖論,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一個人是無法對抗整個時代的走向的,但是一個人是可以反映時代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要走的路,人是,道亦是。
不是說《茲山魚譜》多好,毛病也有,空白,語言,節奏和真正的文學欣賞性都不夠強,但是它是真誠的講了一個亘古的故事,他将電影還給了電影,講好文化,拍好故事,純碎的,不參雜私人的還給心之本質。
“人之初,性本善”大緻就是這個道理。
看多可雞湯文和現在的素食社會,把「讀書無用論」的荼毒,低劣文化的影響,短視頻文化興起和,當代審美的标準日趨下降。
讀書真的沒用嗎?你為了讀書?
昌大給了我們答案。
我想,這樣就是答案吧。
而這答案就随着影片最後,也是本片的非黑白色調,一望無際的黑山島大海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