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現在很多人看劇的時候罵角色,主要就在于角色并沒有去做那個普世意義上的“正确”的事情,而是選擇了讓自己短暫感到舒服的事情。
比如草莓裴之之前的選擇。
自私嗎?自私。自我嗎?自我。錯嗎?錯。
但能理解嗎?能理解。
理解和認同,本來就是兩回事。
角色并不是聖人,回到書中,裴之也曾經寫下“ 如果媽媽能好起來,我可以一輩子不碰數學 ”,我們并沒有看到他是如何度過了當時内心的痛苦,因為書更多是女主視角,但回到電視劇中,則是一個衆生象。
衆象,自然每個人物的心路曆程都會有所展現,也自然我們會看到那些原本的完美之下,磕磕絆絆的地方。
我其實還蠻理解書粉的糾結的,看書的時候,我們當然會喜歡那樣的裴之,看到他曆經坎坷之後堅持下來的樣子。但那是一個結果,可電視劇偏偏演的是過程。
某種程度上來說,電視劇把裴之拉下了神壇,但卻對裴之更加慈憫,讓更多的人能夠跟他共情。
有時候挺想念小時候看電視劇的,那時候似乎我們天生知道人物是會發展、成長的,我們會對當下ta帶給我們的不爽予以更多地耐心和接納,再等一等,也會更好地接納ta的複雜性,我們那會兒似乎不會先入為主地給一個角色“人設”定位。而隻是關注他究竟走了怎樣的路,度過了什麼歲月,最後成為了怎樣的人。
可現在,很多時候我們忘了,“人設”是一個人的經曆累加在身上的結果,而不是出場設定——這點不管是看劇還是追星,都适用。
回到電視劇,我有時候可能更覺得,裴之隻是個角色、隻是個大腦天才但也有自己喜怒哀樂的凡人,他并不該承載那麼多“滿足人設需要”的責任。
所以當滿屏彈幕都是“裴之自私、裴之不愛林朝夕”的時候,或許我們更該看到的是,愛情本來就不該是人唯一的選擇和信仰。而成年人,總會面對着許許多多的進退維谷。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它之所以成為難題,就是因為總有人希望都能夠得到,這是什麼大錯嘛?
草莓裴之說他之前發病是因為恐懼。自責、愧疚、害怕面對矛盾,這都是我們每個人難以處理的内心困境,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就是會因此而來。電視劇呈現的是他會退縮,會渴望選擇讓自己内心舒适的地方逃避現實,但如果不是經曆過這段過程,他也并不會真正回到現實面對自己的真實需求,也并不會有跟母親的大和解。這一切難道不感人嗎?
我們說書中的裴之不是這樣的,那或許隻是因為我們無視了他可能曾經經曆的困苦;我們說書中的裴之不是這樣的,那是因為他走過這些路的時候,都是一個人,而不像電視劇中與女主有所穿插。
但影視化的語言,沒有辦法讓一個人一直是内心自述,所以勢必需要靠沖突、其他角色等,來将人物内心世界外化——比如對花卷的改變,其實就是因為需要這樣一個人物,來表達出女主的内心想法、推動劇情進展、介紹劇情背景等等。
那麼對裴之的改編,與女主的矛盾,實際上也是在為劇情、人物的成長等服務的。
所以希望一些粉絲能夠更好地享受電視劇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