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我存在過嗎?

這是我看完《年少日記》後反問我自己的。

電影中的一家,香港人,中産階級,較高的社會地位,有良好的人脈關系,家庭美滿,父親是律師,母親全職教子。于我來說,他們已經是我奮鬥人生的終點了。

他們都活成這樣,那我,我們這十四億這樣過來的人呢?我,真的存在過的嗎?

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寫這條長評,我每次回想都是一陣心絞痛,我很多次提及本片,因為刺痛我的場面總是能在電影中找到雛形。

所以那我覺得,很有必要。

今年有兩部墜樓的電影驚豔亮相世界影壇。一部剖析婚姻,另一部剖析過往。一部驚訝了所有歐美人,一地雞毛,開始懷疑婚姻。另一部在東亞家庭埋下了巨大的種子,隐隐作痛,開始審視自己。前者是《墜樓死亡的剖析》,後者是《年少日記》。

...

歐美媒體上不少人把《墜樓死亡的剖析》當成年度最佳,毫無疑問地說,《年少日記》就是今年最好的華語片,因為它清晰地訴求,呈現一個疥瘡,化膿後留下的傷疤,隐隐作痛。它夠典型,夠心痛。

...
01-夠典

電影中鄭中基飾演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東亞精英階層的爹,用自己是土根一步一步做到精英律師這個階層來的。所以他深知來時的苦楚與心酸。他的階層和思想就是像東亞家庭的暴發戶思想,一個号練廢了,那就練另外一個。

他在本片處處打妻子,打兒子,用趾高氣昂的語氣說:“錢是我賺的,這個家的一切都是我的。”

...

而母親被打隻能忍着,熟視無睹,因為她知道這種身份地位的認同。

...

這種對東亞“爹”的刻畫是恐怖入骨的。因為他是怎麼過來的,所以他就将自己的表達加注在這兩個孩子身上。

而身為母親,是旁觀者且無條件地遵從“一家之主”的思維,在被老師找,孩子成績太差要留級,母親沒有安慰,而是說:“如果我跟你爸離婚,一定是因為你。”

這種落差是來源于他們中産階級的姿态。一個家庭中兩個孩子,一個是天才,一個是天生的庸才,父母的偏愛與關注,炫耀的資本,一定是那個優等生。

整個家如同這個家的父親的信尺一樣。

《涉過憤怒的海》裡黃渤飾演了一個其實不愛女兒而是愛喜當爹的爹,那《年少日記》裡爹更甚,也不是幡然醒悟的,而是終身受報複的,如同另外一出《血觀音》,長命百歲是我對你最惡毒的祝福,沒被原諒。

他隻能用“他愛過他兒子”這樣的自我安慰與愧疚,安慰,結束自己的一生。

...

“香港十歲學童墜樓自殺”

這幾個字如果出現在你的腦海裡,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怎麼樣的畫面?

港版的正式海報标語是“好好記住”

...

對于電影來說,這就是要好好記住的個例。

我在聽映後主創交流的時候得知,說本片劇本從2015年有框架,2018年初稿。而導演卓亦謙透露說本片從拍攝隻用了19天。

...

我的短評第一句就說:“真正的《陽光普照》。”果不其然是洞察了其中的關竅。

鐘孟宏拍了一部《陽光普照》也是講跳樓自殺後家庭創傷的。英文名的“A Sun”也對應隻剩下“A son”。

...

而不同于《陽光普照》,選擇了把那道光照在了一個善良,所有人都覺的是好學生,卻沉默寡言的抑郁症患者身上從而引起巨大的山洪。

...
...

每每想到裡面的某些場景,我都能被制衡,因為我的人生,好像有傑。我活的如此平庸,但快樂。但我最後活成了有俊,是因為我扛過來了,即使我不快樂。

我沒有電影中的中産階級,但我活下來了,我也不得不活下來,我背負着巨大的期待與厚望。如同電影中的一幕:“一高中生跳樓。”底下的評論是冷漠的,殺人的。

“大家都是這樣的,怎麼你就先倒下了。真是糟蹋父母的錢。”

我也怨不得誰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我也不知道我怎麼活過來了。

因為我長大了,早不敢翻《年少日記》了,更何況我沒有日記可翻,我隻有内心深處無盡的悲傷。

隻能算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