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能夠讓人更好的了解安樂死的電影。在看影片前,pro-choice立場下淺顯的想法停留在「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死」。
影片從一個陪伴者的視角,用部分好友拒絕答應住在「隔壁的房間」,用陪伴者反複查看是否緊閉的房門,将「陪伴自殺」/「協助自殺」的概念躍然紙上。在美國陪伴自殺或會成為了警察質問裡的教唆,幫助。而在安樂死合法的瑞士,大量需求下催生了陪伴自殺的職業。面對死亡,垂死的人需要人陪,而這個人需要能給到你足夠的情感支持,能夠尊重你自決的權利……無論是幫助好友還是以陪伴自殺謀生,人本身是出于利他考慮,情感上也遭受了甚至對等的生離死别的悲恸,又怎麼能夠将這種單純的陪伴自殺行為歸責?
電影中的警察,這位宗教狂熱分子,看得出來是那類反對女性有堕胎權的人。宗教人士主張生命神賜不應人為幹預。(省略百字,懶得評。)
生命倒數的首日忘記帶安樂死的藥物,抗拒聽到陪伴者「你是否沒有準備好」的發問,書店裡不再購買厚重的書。Tilda近乎完美演繹了垂死之人的沉重心境。
喜歡電影将「陪伴自殺」具體化為隔壁的房間。雖然片名是隔壁的房間,但沒有人在隔壁的房間。如果說隔壁的房間是陪伴者提供的精神支持的象征,那「樓下的房間」更甚。選擇樓下的房間,是因為作為好友無法近距離接受好友突然離去;愛意表現在反複爬上樓确認門是否關閉,而在看到大門敞開時的輕舒的一口氣;是比起出聲挽留更不想看到好友被疼痛折磨,尊重其帶着「尊嚴」離去。
喜歡電影的色彩,明黃色的西服,玫紅色的唇色,品綠色的圍脖,粉色的雪花。一切的冷調極大渲染生命凋零,垂死區域的蕭瑟。
不選擇在房間了結,而在陽光下躺椅上感受時間慢慢流逝與生命的終結,也太美好了。
我好喜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