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中間主位:萊因哈德·海德裡希 (Reinhard Heydrich, 1904–1942)
黨衛軍上級集團領袖(SS-Obergruppenführer),安全總局局長(RSHA),被視為“最終解決”的主要設計者,被希特勒視為接班人。萬湖會議不久後就在捷克在每天通勤路上被炸死。他出身于音樂世家,但自年輕時就表現出冷酷無情。1931年加入納粹黨與黨衛軍,迅速受到希姆萊器重。主導成立蓋世太保和集中營體系。1941年被任命為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副總督,鐵腕鎮壓抵抗。
結局:1942年6月在布拉格遭捷克抵抗分子襲擊後傷重不治。
👇

2. 座位在海德裡希的左側(以他本人視角):奧托·霍夫曼 (Otto Hofmann, 1896–1982)
黨衛軍上将(SS-Obergruppenführer),種族與移民總局局長。他是商人的兒子,年輕時在德國自由軍團短暫服役後,他接受了葡萄酒銷售員培訓,并于1920年至1925年間活躍于葡萄酒批發領域。然後他開始了自己的葡萄酒代理生意。霍夫曼負責種族政策與移民安置,負責對占領區的人口進行官方種族測試,以進行種族選擇。
結局:戰後,紐倫堡審判中因被指控犯有反人類罪和戰争罪被判25年監禁,1954年釋放,此後,他在符騰堡擔任職員,直至1982年12月31日在巴特梅根特海姆去世,屬于自然死亡。
👇

3. 座位在海德裡希的右側(以他本人視角):海因裡希·穆勒 (Heinrich Müller, 1900–失蹤)
黨衛軍集團領袖(SS-Gruppenführer),蓋世太保局長。綽号“蓋世太保穆勒”,直接指揮猶太人搜捕與驅逐。對艾希曼負責的猶太事務全力支持,是艾希曼的直屬領導。
結局:1945年5月在柏林的元首地堡中最後一次出現,其後下落不明,生死成謎,盟軍從未找到他的蹤迹或屍體。
👇

4.文官排(在奧托霍夫曼這一側的一排)第一位:格哈德·克洛普弗 (Gerhard Klopfer, 1905–1987)
納粹黨總務處高級官員。在會議中态度務實,負責黨内協調。作為黨總理的國家秘書長,克洛普夫代表黨總理頭目馬丁·鮑曼,于1942年1月20日參加萬湖會議,在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的細節上代表黨總理政策。法學博士(Dr. jur.),于1927年在耶拿大學(Universität Jena)獲得。
結局:1945年紅軍結束柏林戰役後,克洛普夫逃離柏林。後來他被抓獲并且監禁,并被控犯有戰争罪,但随後因證據不足獲釋。此後他在巴登-符騰堡的烏爾姆擔任稅務顧問。他是最後一個幸存的萬湖會議與會者,于1987年去世。
👇

5 .文官排(在奧托霍夫曼這一側的一排)第二位: 弗裡德裡希·威廉·克裡青格 (Friedrich Wilhelm Kritzinger, 1890–1947)
帝國總理府國務秘書。法學博士,弗賴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在會議中并未積極發言,戰後聲稱“無力阻止”。他是萬湖會議的與會者中唯一一個主動承認自己出席過會議的人。他還承認了這次會議的犯罪性質,并證實在戰争期間他對德國的政治感到羞恥,承認希特勒和海因裡希·希姆萊是大規模屠殺者。
克裡青格(Kritzinger)是1942年1月20日萬湖會議的與會者中年紀最大的一位。該會議旨在策劃“最終解決方案”的實施。在會議的官方記錄中,沒有任何他發表言論的記載。也沒有文檔表明他在會議上公開反對或明确抵制相關計劃,盡管有證據顯示他試圖與整個事件保持距離。1942年3月6日召開的後續會議上,他并未親自出席,而是派了一名資曆較淺的官員前往,并明确指示對方不得讨論政策立場,隻需将會議内容彙報回來。這或許也正是克裡青格在萬湖會議上所采取的态度。在這個電影中他是最後那位唯唯諾諾地提出“我們德軍年輕人因為殺人會造成很嚴重的心理負擔”的文官,在艾希曼簡單陳述了毒氣室這種可以遠程操作不會髒手的殺人方式之後就表示認可了。
結局:戰後作為戰犯被逮捕,于1946年4月獲釋,但同年12月又被逮捕。由于健康原因,他再次被釋放,并于1947年4月自然死亡。
👇

6 .文官排(在奧托霍夫曼這一側的一排)第三位:威廉·施圖卡特 (Wilhelm Stuckart, 1902–1953)
内政部國務秘書,法律學者。法學博士,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曾參與起草紐倫堡法案(種族歧視法)。會議上推動對“混血猶太人”的法律處理。電影中貌似刺頭其實隻是作為一位法律學者和官僚想追求一下程序正義而已。
結局:戰後短暫服刑,1953年因車禍死亡,就在他51歲生日的前一天。人們普遍猜測,這起“事故”實際上是一場有針對性的蓄意碰撞,目标正是這位曾參與納粹種族和反猶太政策及活動的前納粹官員。然而,以色列摩薩德或其他已知曾對前納粹發動襲擊的組織,從未公開承認對此事負責。
👇

7 .文官排(在奧托霍夫曼這一側的一排)第四位: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895–1945)
德國外務部國務秘書。積極支持希特勒外交路線,敵視猶太人。作為一名德國外交官。他是納粹黨成員,也是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的親信,最初在“裡賓特洛甫辦公室”(Dienststelle Ribbentrop)擔任顧問,後來進入德國外交部(Auswärtiges Amt)擔任外交官。
結局:在密謀取代裡賓特洛甫之後,路德于1943年2月被逮捕并送往集中營。1945年死于蘇軍集中營。1946年,人們正是發現了他保存的一份會議紀要,這才首次揭示了萬湖會議的存在及其目的。
👇

8 .文官排(在奧托霍夫曼這一側的一排)第五位:埃裡希·諾伊曼 (Erich Neumann, 1892–1951)
經濟部國務秘書。負責工業生産與猶太人勞動力調配。法學博士,萊比錫大學(Universität Leipzig)。作為國務秘書,諾伊曼(Neumann)是“四年計劃”的正式代表,參加了1942年1月20日召開的萬湖會議。在會議上,諾伊曼要求暫時不要驅逐那些在對戰争努力至關重要的企業中工作的猶太勞工。他的反對理由并非出于人道主義或道德考量,而僅僅是因為在找到替代勞動力之前,不應驅逐他們,以便暫時保留他們為第三帝國提供經濟效益。1942年8月1日,諾伊曼提出辭職,離開政府部門,轉任德國鉀鹽聯合會(Deutsches Kalisyndikat)的總經理,并一直擔任這一職務,直至1945年5月納粹政權垮台。
結局:德國投降後,諾伊曼先後被盟軍關押在路德維希堡和紐倫堡。他多次接受審訊,但始終否認自己對大屠殺有所了解,甚至拒絕承認自己曾出席過萬湖會議。由于健康狀況不佳,他最終未被起訴,并在1948年中期獲釋。回到格賴瑙(Grainau)的家中後,他受聘擔任鉀鹽聯合會的顧問。1951年3月23日,他因急性循環衰竭在加米施-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去世,時年58歲。
👇

9 .文官排(在奧托霍夫曼這一側的一排)第六位:羅蘭·弗賴斯勒 (Roland Freisler, 1893–1945)
“人民法院” (Volksgerichtshof) 院長,耶拿大學(Universität Jena)法律博士。 1942年8月20日:弗賴斯勒被任命為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院長,這是納粹時期臭名昭著的政治審判法庭。他主持了數千起政治案件審判,特别是涉及抵抗組織(如“白玫瑰”、7·20 刺殺希特勒事件)的案件。特點:在庭審中高聲辱罵、譏諷被告,常常打斷辯護,氣氛近似公開羞辱。以咄咄逼人的攻擊性言辭和誇張的肢體語言著稱。審判往往是預定結果,幾乎總是死刑判決。在他擔任院長期間,人民法院判處約 5,000 人死刑,他本人主持過數百起。因其暴力語言與審判方式,被稱為“希特勒的劊子手法官”。
結局:1945年2月3日:在盟軍轟炸柏林期間,弗賴斯勒正在法院審理案件。美軍轟炸機襲擊柏林時,他被墜落的橫梁擊中,當場死亡,終年51歲。據報道,他的屍體後來被發現時,仍然手裡緊抓着案卷文件。
👇

10 .“東部地區”排(在穆勒這一側的一排)第一位(不算速記小姐):阿道夫·艾希曼 (Adolf Eichmann, 1906–1962)
這個人物恐怕是我們普通讀者除了大佬海德裡希、蓋世太保穆勒之外最熟悉的人物了,漢娜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惡的平庸性》讓他家喻戶曉。他在二戰中的晉升之路:1939年起:負責将猶太人驅逐至波蘭和後來的東歐占領區。1941年:晉升為黨衛軍中校(SS-Obersturmbannführer)。1942年1月20日:出席 萬湖會議,會議決定實施“最終解決方案”(大規模滅絕歐洲猶太人)。艾希曼作為會議秘書,負責記錄和整理會議紀要。會後,他具體承擔了鐵路運輸與驅逐工作的組織實施:制定大規模火車時刻表,把猶太人從各地集中驅逐至奧斯威辛、特雷布林卡、索比堡、馬伊達内克等滅絕營。與地方當局協調,确保“高效”執行屠殺政策。他被稱為“大屠殺的總管家”或“官僚型劊子手”,因其主要角色是行政、後勤組織,而非直接作戰或屠殺。
結局: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艾希曼被美軍短暫拘押,但因身份未被确認而成功逃脫。1946–1950年:以假身份潛伏在德國南部。1950年:在紅十字護照幫助下,逃往阿根廷,以“Ricardo Klement”為化名生活。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梅賽德斯-奔馳公司任職,過着低調但安穩的中産生活,妻子兒女也陸續與他團聚。1960年5月11日:以色列情報機構 摩薩德(Mossad) 在阿根廷秘密抓獲艾希曼。1960年5月21日:在未通知阿根廷政府的情況下,将他秘密運送到以色列。1961年4月–12月:在耶路撒冷接受公開審判。被控 15項罪名,包括反人類罪、戰争罪、反對猶太人民罪行。艾希曼在庭審中的辯解是著名的“我隻是服從命令”(Befehlsnotstand),聲稱自己隻是執行上級命令的“小齒輪”。檢察方與法官指出,他不僅是執行者,而且在大屠殺的計劃與實施中發揮了核心組織作用。1961年12月,被判處死刑,次年被絞死。
👇

11 .“東部地區”排(在穆勒這一側的一排)第二位:阿爾弗雷德·邁耶 (Alfred Meyer, 1891–1945)
法學博士。1933年納粹上台後:當選國會議員,擔任帝國議會(Reichstag)成員。在地方政治中擔任過政府職務,逐漸升入中央。1941年:被任命為 “東部占領區事務部國務秘書”(Staatssekretär im Reichsministerium für die besetzten Ostgebiete)。
上級是臭名昭著的 阿爾弗雷德·羅森伯格 (Alfred Rosenberg),他是東部事務部部長。邁耶負責與蘇聯占領區相關的行政、經濟和人口政策。參與規劃和執行德國對蘇聯占領區的殖民統治與掠奪,包括強制勞工與反猶太政策。
1942年1月20日:作為羅森伯格的副手,邁爾出席了萬湖會議。他是東部事務部的正式代表,雖然在會議記錄中沒有他詳細發言的記載,但作為與會國務秘書,他的職責是确保東部占領區的行政系統配合屠殺與驅逐政策。
結局: 1945年4月11日:在德國魯爾地區盟軍逼近時,阿爾弗雷德·邁爾與妻子一起自殺。
👇

12 .“東部地區”排(在穆勒這一側的一排)第三位:格奧爾格·萊布蘭特 (Georg Leibbrandt, 1899–1982)
哲學博士(Dr. phil.),哈勒大學(Universität Halle)。專攻神學與斯拉夫語言學。萊布蘭特是典型的“學者型納粹官僚”:他擁有博士學位和較高的學術聲譽,本應成為研究宗教與語言的學者。卻因語言與區域專長,成為納粹在東歐推行殖民與屠殺政策的幫手。
1933年:納粹黨上台後,萊布蘭特憑借對俄國與蘇聯的研究,被納粹黨内東歐事務部門所重用。1933年起:在“東部事務部”(Amt Rosenberg,即由阿爾弗雷德·羅森伯格領導的機構)擔任專家。1935年:正式加入納粹黨(NSDAP)。1939年:成為東部占領區事務的高級官員。1941年:在納粹入侵蘇聯後,出任 帝國東部占領區部(Reichsministerium für die besetzten Ostgebiete) 政策局局長,協助羅森伯格處理對蘇聯被占區的政策。
1942年1月20日:作為羅森伯格的代表之一,出席萬湖會議。會議上他沒有留下明确發言記錄,但他的角色是從“政治與行政角度”配合“最終解決方案”的實施。東部占領區是大屠殺的主要發生地(如奧斯威辛、馬伊達内克、索比堡等集中與滅絕營所在地),因此他的出席代表着東部事務部的參與和同意。
結局:1945–1949年:被盟軍關押,接受調查。他在紐倫堡審判中并未被列為主要戰犯,理由是缺乏直接參與屠殺的證據。最終由于“證據不足”,萊布蘭特被釋放。戰後生活:返回西德,繼續從事學術與文化活動。曾擔任有關東歐研究的學者和機構顧問。1982年6月16日:在德國科隆去世,享年82歲。
👇

13 .“東部地區”排(在穆勒這一側的一排)第四位:約瑟夫·布勒 (Josef Bühler, 1904–1948)
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1933年:納粹黨掌權後,布勒投身納粹組織,并因才幹被賞識。他成為著名的納粹高官、律師 漢斯·弗蘭克 (Hans Frank) 的親信與助手。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并建立“總督府”(Generalgouvernement),弗蘭克出任總督。布勒則被任命為 總督府國務秘書 (Staatssekretär),即弗蘭克的二号人物。積極推動在波蘭境内設立和運營 滅絕營,例如:奧斯威辛 (Auschwitz),貝爾賽茨 (Bełżec),以及後來的索比堡、特雷布林卡等。
布勒并非單純的行政官僚,而是明确推動大屠殺實施的政治參與者。1942年1月20日:布勒作為波蘭總督府代表,出席萬湖會議。在會議上,他積極表态,要求盡快在波蘭境内實施“最終解決方案”,并強調奧斯威辛及周邊地區是理想的地點,因為當地猶太人數量衆多,且交通便利。他的态度顯示了他并非被動執行,而是主動推動大規模屠殺的進行。
結局: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布勒被美軍逮捕。在紐倫堡審判中,他作為證人出現,而非主要戰犯。之後被引渡到波蘭,接受當地審判。1948年7月:在波蘭克拉科夫,布勒因其在總督府任内參與大屠殺和其他反人類罪行受審。他被判處死刑。1948年8月22日:在波蘭被處決,終年44歲。
👇

14 .“東部地區”排(在穆勒這一側的一排)第五位:埃伯哈德·申加特 (Eberhard Schöngarth) (1903-1946)
1941年:擔任駐波蘭總督府安全警察與SD的指揮官(BdS)。積極參與波蘭境内反猶政策與屠殺。1941年11月:在納粹入侵蘇聯期間,他指揮的特别行動隊 (Einsatzgruppe) 在利沃夫附近屠殺了數千名猶太人。1942年1月:作為安全警察和SD高級代表,出席 萬湖會議,參與“最終解決方案”的協調。1944年:晉升為黨衛軍少将 (SS-Brigadeführer)。
戰争後期,他指揮的部隊在波蘭和荷蘭繼續參與屠殺猶太人、鎮壓抵抗組織、處決戰俘。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處決被俘的英國特種部隊成員:1945年3月,在荷蘭執行“秃鷹行動” (Operation Amherst) 的英國傘兵被他下令槍決,這成為他戰後被起訴的直接罪證。
申加特是典型的“博士型納粹官僚兼劊子手”:擁有 法學博士學位,卻用法律知識為恐怖統治和屠殺尋找借口。在波蘭和蘇聯占領區,他直接參與并指揮了大規模屠殺。戰後他沒有因大屠殺受審(這一點很多萬湖會議與會者逃脫了),但因違反戰争法(殺害英國戰俘)而被英國處決。
結局: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申加特被英軍俘虜,他因槍決英國戰俘而在英軍軍事法庭受審。1946年5月16日:在德國哈姆(Hameln)被絞刑處死,終年43歲。
👇

15 .“東部地區”排(在穆勒這一側的一排)第六位:魯道夫·朗格 (Rudolf Lange, 1910–1945)
耶拿大學法學博士。1932年:加入納粹黨 (NSDAP)。同年加入黨衛軍 (SS)。憑借法律背景,很快進入蓋世太保(Gestapo),并開始在秘密警察體系中晉升。1938年:任蓋世太保漢堡分部副局長。1941年:随德軍入侵蘇聯,被派往拉脫維亞裡加,擔任裡加安全警察和SD局長。他直接指揮特别行動隊 (Einsatzkommando 2),組織了大規模猶太人屠殺。1941年11月30日與12月8日“拉姆布拉大屠殺 (Rumbula massacre)”在他的組織與指揮下,約 25,000 名裡加及德國運來的猶太人在短短兩天内被槍殺。這是東歐最臭名昭著的大規模槍殺事件之一。朗格在行動中不僅是行政策劃者,還親自到場監督屠殺,表現極端冷酷。
1942年1月20日:朗格作為拉脫維亞安全警察與SD代表,出席 萬湖會議。他是與會者中最年輕的一位(31歲)。在會上,他作為“實踐執行者”,代表“東部行動部隊”發言,說明猶太人已經在被大規模槍殺。他的發言為“最終解決方案”提供了東歐實地屠殺的“經驗總結”,讓滅絕政策進一步制度化。1943–1944年:繼續在波羅的海地區從事反猶和鎮壓工作。1944年蘇軍推進後,他随德軍撤退。1945年初:調往波茲南地區,戰局已瀕臨崩潰。
魯道夫·朗格是萬湖會議中少數 直接、積極參與大規模屠殺的執行官。與許多隻負責政策或行政的“博士官僚”不同,他既是 法學博士,又是 直接屠殺的指揮官,體現了納粹政權中“知識分子—劊子手”的結合。他在拉脫維亞的屠殺行動被視為東歐“最終解決”的重要組成部分。曆史學者認為,他代表了納粹新一代幹部:年輕、受過良好教育,卻全心投身于系統性的種族滅絕。
結局:1945年2月:在與蘇軍的戰鬥中死亡(具體情況不明,可能戰死,也可能自殺)。終年34歲,是萬湖會議與會者中最年輕去世的一位。

很多人說《萬湖會議》很平,就是開會。确實。貌似就是一場平平無奇的項目管理高級經理們的會議。大領導給了個意思,關鍵詞就是“最後/最終解決方案”,甚至直到影片結尾階段才真正出現“殺“這樣的動詞。各個經理們有前朝元老,有新晉紅人,互相瞧不上。十五人中有九人擁有法學博士學位一人哲學博士學位,都是學霸中的學霸,精英中的精英。在知識精英的海洋裡漂起了六百萬猶太人的屍體,這樣國家機構是值得後世深思的。如同一個項目管理會議一樣,有幾個異議的聲音,有的和副領導”來,我們出來談談“後發現對方是同道中人而會心一笑,有的被”放心,用毒氣不髒手的“輕描淡寫地解決,有人因”會率先清理你們波蘭轄區的猶太人“的許諾滿意而歸。
這是一部沒有任何血腥元素的恐怖片,令人後背發涼。而在這個世界上,又有過多少萬湖會議在曾經或正在在不同的地方上演呢?有時可能隻是輕飄飄一句話:“開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