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劇情和情感

于連從貿然闖入的貴族花園裡摘下了兩朵玫瑰。

夫人是在他到來前近乎枯萎的玫瑰,在他走之後更是凋零;小姐是滿是刺的難以握住的玫瑰,唯有用情人的血來澆灌滋養。

而于連真正的信仰和愛,或許應當歸屬于已經從花園上方墜落的太陽吧。“于連深愛着拿破侖”這種話,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有點太幽默了,但是感覺也完全沒錯。

于連将拿破侖視為信仰,但是為了進入上流社會,他也可以親手燒毀自己的信仰。

波旁王朝的複辟讓見過曙光的人民重新回到了黑夜,而于連正是其中最不幸的人。他清醒痛苦地明白自己生來就沒有自由,但他卻又無法欺騙自己去接受這樣不堪的命運。

他不得不放棄信仰穿上了神學的黑袍,不得不沿着舊秩的梯子以一種令人不齒的方式往上爬。

忍氣吞聲成為一名家庭教師(也被視為仆人之一),引誘和利用壓抑的夫人,是實現向上的手段,也是他對輕蔑他的市長的一種報複。

他放縱自己的欲望,沖動,試探,他和夫人的感情裡一開始就參雜了太多的雜質。

夫人說過很天真的一句話:

“為什麼你不是我兒子的父親,那樣我們相愛就不會有罪過。”

是啊,他們的相愛是一種罪過和醜聞。

夫人這麼聰明,不會不知道于連是有目的的接近她的吧,可是她明知如此也還是愛他。

我覺得于連才是夫人第一個愛上的男人,她也是舊秩下被壓迫的人群,貴族女性看似身份高貴,卻也同樣沒有自由,是聯姻和傳宗接代的工具,是被冠名的物品,是丈夫需要維護的名譽之一。

看市長的反應就知道了,比起追究夫人的出軌究竟是真是假,他更在乎這樣的醜聞是否會讓自己的名譽受損。

“恐懼,忏悔,天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夫人作為虔誠的基督徒,在欲望的籠罩下放棄禱告。

果然,困難重重而畸形的愛戀真是讓人着迷。他們在幹草垛裡鋪上柔軟的毛毯,他們在上面偷情。

于連是風流的夫人的小陰謀家,她賜予他下流的恩惠。

而等到他們的關系再難以維系,于連說:

“我将像弟弟一樣愛您。”

我喜歡這句台詞,很有禁忌的美感,但完全不信。他對夫人在利用之外還是無法抑制的産生了愛和欲望,已經越線的關系又怎麼可能輕易倒退。

心生嫉妒的女仆告發了這一切,她獲得了仰慕之人的憎恨。

我覺得于連向上爬的計劃似乎并不缜密,他太沖動也太天真。

在和夫人的關系當中,其實他相當被動吧。他想去的神學院,他的前程和生活,全都在夫人手中。夫人甚至可以輕易決定他的生死,他靠着夫人的愛幸存并得償所願。

夫人太聰明了,她太了解這個病态的上層社會,完美替自己和于連争取到了最好的結局。

她将出軌的事實變奏為瓦倫諾德和女仆處于嫉妒而聯手制造的誣陷,她為于連鋪好了路,親手把他往上推。

“你有信仰嗎?”“心中有,并非有理由的。”“又一個帕斯卡。”

去到神學院以後,神父和于連的對話讓我茫然。

我停下來搜索帕斯卡到底象征着什麼。

大概得出的結論是,像帕斯卡一樣的人,他們為了理想不停燃燒着自己,他們身上的火焰在照亮周圍的同時也在快速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他們很快就會燃盡的。

像墜入大氣的流星,他們成為了絢爛的光,但也短暫得讓人疼惜。

而直到進入神學院,于連才發現,即便是看似神聖的神也早就被污染。

神學落入世俗,也最終淪為了世俗,崇高的道德和信仰不能讓人獲得财富,真誠的禱告不如彎下腰谄媚。

“這些人真正的宗教是對金錢的崇拜。”

對了,這一句不太理解。神父對于連說:

“你的路會非常坎坷,你會被人恨,你會遭到诽謗和嫉妒,保持純潔的操守,走自己的路。”

他說這話的時候真的看清了于連的欲望嗎?我不确定。

可能沒有。還以為他隻是一個向往神學的好孩子。畢竟于連看起來那樣虔誠而英俊的臉龐,換我大概也會輕易相信的。

如果有的話。那神父也信仰拿破侖嗎?這個假設好像不太成立,那我們姑且把他當成被于連蒙蔽的受害人吧。

于連來到了更大的莊園,成為了身份更尊貴的仆人。

他遇到了向上爬的第二個機會。但比起夫人,折下小姐這樣的玫瑰也刺傷了他自己。

高傲卻出身卑賤,貧窮像是沼澤限制着他的自由,包括思想和言論——他深刻認識這一點,還親口告訴了小姐。

貴族女人的愛讓他虛榮,他利用她們,卻也再次不可抑制地淪陷其中。

瑪蒂爾德是一個不羁的貴族少女,她向往驚世駭俗的愛情,她高傲大膽,對冒險躍躍欲試,比起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她應該更滿意親吻愛人頭顱這一結局。

互相防備、試探、博弈,他們或許更享受這場冒險,而非相愛。

小姐并非他可以輕易得手的玩物,在博弈之中他也曾想過放棄。

“花瓶碎了,就像我對你的感情。”

于連最終還是折到了想要的玫瑰。

如果沒有那封夫人寄來的信,于連或許離幸福隻有一步之遙了。

但那樣的話,他或許也會就此成為黑的一部分吧?

終于來到了上層的他掌握了權力和金錢,那是比貧窮更難逃脫的沼澤,如果陷入其中,拿破侖的信仰或許也無法将他拉出來。

好在名著從不偏愛喜劇。

就和所有人的人生一樣,圓滿終究是少數,不幸和不圓滿才是常态。

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太具體,要面面俱到實在是太難了,而悲劇不同,悲劇有太多種可能了。

他對着夫人開槍了,為了保全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地位和名譽。

夫人完全理解,在以為自己即将死去之前還在替于連求情。

“别傷害他。”

因為那是她的愛人。

而于連在獄中是不是回憶了很多遍,夫人被他親手殺死的場景?

他以為夫人死了,然後驚覺自己深愛着她。

他開始自責自己究竟做了什麼,他在獄中痛苦地反思自己做過的一切。

在巨大的愧疚之中,他依靠着再次複蘇的對夫人的愛和欲望走出了野心的沼澤,也讓他重新記起了有關拿破侖的信仰和他原本追逐的自由的光。

于是他選擇了燃燒自己,選擇了死亡。

“又一個帕斯卡”,神父說的果然沒錯。

于連像他熱愛的拿破侖一樣在法庭上燃燒自己,代價是獻出生命。

他以卑微的下層人的身份,獨自一人在法庭上質問高高在上的上層人,質問荒謬的封建王朝,質問自由和平等為什麼不存在。

他很驕傲吧,那一刻,他和自己的信仰合而為一,他達成了自己的夙願。

這麼看其實這個結局居然挺美好的,對他們三個人來說都是。

死亡是一個人的冒險,于連不怕冒險。

小姐獲得了親吻愛人頭顱的機會,他們的結合也如她所願驚世駭俗,充滿了反叛。

夫人幾乎無條件的愛着于連,她得到了于連最接近愛的回應。

在死前的最後幾天,夫人像一株即将枯萎的玫瑰,卻比花園裡任何一朵都更美。

2-人設

主觀認為司湯達真的很愛于連。

于連的人設塑造,看的時候我反複感慨他的複雜。

迷人、沖動、糾結、反叛、信仰、野心……他身上的标簽太多了。甚至我覺得,隻靠文字塑造的他要比現實中的大部分人都更鮮活和具體。

這就是名著和文學巨匠的實力嗎,真是讓人歎為觀止。

原本想仔細去做一個人設卡,但是淩晨三點了,我有點累。

下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