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至極。
本片講明白了後現代社會的資本是怎樣把自己逐利的KPI巧妙地轉嫁給一個新自由主義個體的。
資本的口頭禅是:“他們會愛你的。”這裡的他們,是資本、是觀衆,也是拉康所說的大他者和象征界秩序。
而女主将資本的KPI内化後,生成了一句響亮的座右銘:“做更好的自己。”從被雞絲滑地轉為自雞,我們誰沒有經曆過這樣的自我洗腦呢?
新自由主義個體從不責怪别人,新自由主義個體凡事都大包大攬地責怪自己。
其實,當女主的老闆因為記不清他的某個手下叫伊莎貝拉而随口改叫辛迪時,女主就該警惕了。資本根本沒有把她們當人看,她們隻是資本用來生财的工具。
伊莎貝拉這個名字太啰嗦了,不如叫辛迪。同理,伊麗莎白過時了,不如做蘇。資本要的是高效和新鮮,資本從不等待,資本從不滿足。
于是,本來應該是資本家和打工人之間的拼殺,變成了打工人的自我荼毒。女主分身出那個青春的自己,如同為黑格爾所做的背書:“一切對立面都是從自身分裂出去的。”
總有評論從常識的角度抱怨女主太貪婪了,殊不知,女主遵循的是和資本邏輯一樣的欲望邏輯。欲望從不等待,欲望從不滿足,欲望需要的是不斷被再生産。這并不以誰的意志為轉移。
也總有評論從女性主義的角度諷刺女人不該服美役。其實,并非隻有女人才服美役。想想那個永遠以年輕與美貌示人的道林格雷,想想那張被他藏在閣樓裡的衰老與醜陋的畫像,還不是一模一樣的服美役?
關鍵并不在此。關鍵在于,即使女主明白了所有道理,也無濟于事。
讓我們回到女主(蘇)在“肥倫秀”(嚴重懷疑那個場面在影射肥倫秀)接受訪談時說的那句:“我美貌的秘訣在于敢做自己。”這句的諷刺意味不僅在于伊麗莎白和蘇之間傻傻分不清哪個才是自己,更在于倘若失去了觀衆,何談自己?
他們會愛你的。
這句話不隻是資本的魔咒,更是人性的緊箍咒。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如果失去了他者的承認,自我的海市蜃樓将不複存在。
所以,這是一個真正沒有出路的困局。女主可以停止對美貌的追求,可以停止對男凝的享受,可以停止對自我的剝削,因為這些都不是終點,但她絕無辦法停止被他者承認的渴望。即使她接受了自然老去,她也依然會一邊撫弄着皺紋一邊問自己:“他們會欣賞這樣勇敢地自然老去的我嗎?”
不要以為隻有舞台上搔首弄姿的女主在尋求認可,盲猜她的老闆每天也會對鏡自問:“他們會崇拜這樣翻雲覆雨的我嗎?”毫不懷疑,為了維持這個成功人士的形象,在必要時,老闆也願意手刃自己。這就是另一個恐怖故事了。
那個掉了一排門牙還要努力微笑的KPI,終究還得背負着。那個代表象征界秩序的鏡子,終究還得面對着。那個血肉模糊的自己,終究還得在星光大道上努力活着,哪怕第二天早晨就被垃圾車吃幹抹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