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上映的《靈欲春宵》以尖銳的叙事和精湛的表演成為電影史裡程碑,其幕後曆程更堪稱一部充滿堅持、博弈與意外的“制作史詩”。

影片的演員陣容敲定過程波折重重,而主演們的付出更成就了表演傳奇。伊麗莎白·泰勒與理查德·伯頓的組合并非初定——原著作者愛德華·阿爾比最初設想的瑪莎與喬治是貝蒂·戴維斯和詹姆斯·梅森,制片人也曾屬意百老彙版瑪莎的扮演者默西迪絲·麥克坎布裡奇,康妮·史蒂文斯更是向華納總裁懇請出演霍尼,羅伯特·雷德福則因“厭惡角色”拒絕了尼克一角。最終,泰勒憑借強大的選角審批權改變了陣容:她起初選定百老彙版喬治飾演者阿瑟·希爾,後力薦丈夫伯頓接替,而伯頓雖因要從英雄角色轉型懦弱學者倍感不适,卻将這份抵觸轉化為角色的自我厭惡感,泰勒直言“他理應憑此獲奧斯卡”。

33歲的泰勒要诠釋52歲的瑪莎,不僅增重近30磅、主動扮醜,還在表演上完成了驚人突破——她在片中誇張模仿貝蒂·戴維斯《難測毒婦心》(1949)中的台詞“真破的地方!”,這一演繹竟成經典,連戴維斯本人後來都在獨角戲中模仿泰勒的版本開場,笑稱“我在模仿模仿我的人”。拍攝期間,泰勒與伯頓的“反差日常”頗有趣味:鏡頭前演繹激烈沖突的兩人,私下卻相處和睦,伯頓好友羅伯特·哈迪探訪時,就撞見他們“田園詩般的互動”;兩人還在片場騎同款金色字母紅自行車代步,伯頓40歲生日時,泰勒更是送他一輛白色1966款奧茲莫比爾托羅納多跑車。

其他演員的經曆同樣值得銘記。飾演霍尼的桑迪·丹尼斯懷孕四月時在片場流産,仍堅持完成拍攝,最終斬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這也是她與喬治·西格爾唯一一次奧斯卡提名(丹尼斯獲獎)。劇組還藏着“隐藏演員”:酒館老闆由燈光師弗蘭克·弗拉納根客串,其妻子、泰勒的發型師艾格尼絲飾演老闆娘;路邊小酒館的經理和女招待合計出鏡僅47秒,卻成為場景不可或缺的點綴。

作為邁克·尼科爾斯的電影導演處女作,本片的制作充滿“新手的堅持”與“專業的博弈”。最核心的争議是拍攝形式——60年代彩色電影已成主流,尼科爾斯卻執意用黑白鏡頭,理由有二:一是泰勒顯老15歲的妝容在黑白調中更自然,能凸顯角色的疲憊憔悴;二是彩色會讓故事過于寫實,黑白更能營造風格化的抽象感。這一決定讓影片以750萬美元成本成為當時美國最貴黑白電影(票房1030萬美元回本),也使其成為奧斯卡最後一部最佳黑白攝影獎得主,更巧合的是,這也是尼科爾斯唯一一部黑白電影。

攝影團隊的博弈貫穿始終。初任攝影師的老哈裡·斯特拉德林因試圖“美化泰勒”被解雇,接替者哈斯克爾·韋克斯勒雖實現了尼科爾斯想要的視覺風格,卻因用大量小燈精細布光、耗時過長激怒導演,剪輯師山姆·奧斯丁回憶“尼科爾斯都快殺了他”。拍攝首周後,尼科爾斯因樣片過暗要求韋克斯勒增加補光;拍攝開場喬治與瑪莎從派對步行回家的戲時,陰雨大霧還暴露了隐藏光源,韋克斯勒調試數小時才解決。即便如此,兩人仍在細節上精益求精——尼科爾斯刻意減少特寫,隻在關鍵台詞或情節時使用,讓每處特寫都具意義。

制作中的意外與匠心同樣動人。酒吧外推搡戲中,伯頓用力過猛導緻泰勒頭撞引擎蓋,她強忍疼痛繼續表演的顫抖聲被尼科爾斯保留為“經典鏡頭”;後期制作時,尼科爾斯與奧斯丁夜以繼日趕工,奧斯丁曾累到暈倒,尼科爾斯被制片廠趕出後,還靠電話遠程指導混音。道具組的巧思更藏深意:喬治與瑪莎家書架上的書籍均由美術指導理查德·西爾伯特親手挑選,酒瓶上方特意擺放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到燈塔去》;壁爐上方挂着瑪莎葡萄園地圖,呼應尼科爾斯的夏日度假地;路邊小酒館牆上陳列的鮑勃·迪倫與瓊·貝茲專輯,暗喻兩人“藝術共生又情感動蕩”的關系,與主角們的張力形成互文。

選址與拍攝也藏波折。尼科爾斯起初堅持去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的史密斯學院附近拍攝外景,後來才發現完全可在制片廠外景地重現,自嘲“當時又自負又怕好萊塢”;當地農民還因拍攝燈光“驚擾奶牛、導緻産奶量下降”将制片廠告上法庭。

影片改編自愛德華·阿爾比1962年首演的同名戲劇,這部本應獲1963年普利策戲劇獎的作品,因“粗鄙語言與性暗示”被評委推翻,當年該獎項空缺。阿爾比對電影改編的态度從擔憂變為認可,晚年坦言“比預想的好太多”,尤其肯定泰勒與伯頓的演繹“不負台詞”。

劇本改編的核心風波圍繞制片人歐内斯特·萊曼展開。他以25萬美元聘用自己當編劇,但其改編稿遭尼科爾斯、伯頓和泰勒集體反對——三人私下将對白幾乎全改回原著,僅保留“嘿,咱們去路邊小酒館吧!”和“嘿,咱們從路邊小酒館回來吧!”兩句,阿爾比調侃“一句12.5萬美元,太值了”。萊曼與尼科爾斯的矛盾還延伸到道具:伯頓角色的眼鏡引發争執,萊曼抱怨“不喜歡”,尼科爾斯強硬回應“敢摘就殺了你”,才保住這一角色符号。

時任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傑克·瓦倫蒂稱本片是“射向幹草堆的燃燒之箭”,其審核曆程堪稱電影分級制度的催化劑。影片因“humpthehostess”“screw”等台詞遭制片法典辦公室抵制,協會要求将瑪莎的“去你的”改為“該死的”——泰勒已拍完原台詞,奧斯丁通過“拍泰勒背影+伯頓開門”的剪輯蒙太奇,才讓配音與口型匹配。即便修改,法典辦公室仍拒發通過印章,華納上訴失敗後,協會破例将其定為“特殊重要影片”,貼上“18歲以下需家長陪同”标簽,這是影史首部帶此類标注的電影,為後來的分級制度鋪路。

跨國審核也有突破: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首次允許“bugger”一詞出現在對白中。民間抵制更激烈:1966年7月18日,田納西州納什維爾警方查扣拷貝,以“淫穢”逮捕影院經理;華納内部試映時,有高管驚呼“700萬美元拍了部髒電影”。尼科爾斯為通過天主教道德協會審核,請前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在主教觀影時坐其身後,影片結束後她适時表示“傑克(肯尼迪)會喜歡”,才順利過關。

影片首播同樣引發震動:首次在電視網播出時,部分地方台将播出時間從晚9點推遲到11點半,隻因“成人語言從未登陸公共電視”。

本片創造了奧斯卡曆史紀錄:自1931年《壯志千秋》後首部在所有符合條件的獎項中均獲提名的影片,共獲13項提名,最終斬獲5獎——泰勒的最佳女主角、丹尼斯的最佳女配角,以及最佳黑白攝影、最佳黑白美術指導、最佳黑白服裝設計。值得注意的是,泰勒是當年最佳女主角提名者中唯一來自最佳影片提名作品的演員,而四位主演全獲表演提名,使本片成為僅有的三部“全員獲奧斯卡表演提名”的電影之一。

獎項背後藏着遺憾與争議:尼科爾斯的導演獎被《日月精忠》的弗雷德·金尼曼擊敗,至今仍具争議;伯頓因“用英國口音演美國學者”遭批評,錯失最佳男主角;影片雖未獲最佳配樂提名,卻入選美國電影協會“百年電影配樂提名名單”。兩位女主角均缺席頒獎禮:泰勒的獎杯由安妮·班克羅夫特代領,丹尼斯的由尼科爾斯代收。

跨越半個世紀的認可更顯其分量:2007年入選美國電影協會“百年百大電影”第67名,入選《1001部必看電影》《美國國家電影名錄》,還是黑澤明生前最愛的百部電影之一,穩居Letterboxd官方top250叙事長片榜單。

嚴肅的創作氛圍中,片場不乏趣味。泰勒與丹尼斯有個“打嗝比賽”,丹尼斯總能赢;伯頓雖嗜酒,卻定下“演醉酒戲絕不真醉”的規矩,精準诠釋了角色不同程度的醉态。尼科爾斯為樹立權威,在拍攝第一天就解雇了說“不過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副導演,這一果斷舉動讓劇組迅速進入狀态。

雖然理查德・伯頓和伊麗莎白・泰勒在工作時表現極為專業,但每天讓他們準時出現在鏡頭前卻是個挑戰。兩人的合同中明确規定,他們無需在早上10點前抵達片場,而當時大多數其他劇組黎明時分就已開工。他們到達片場後,還需要兩小時的化妝、做發型和換裝準備,等一切就緒時往往已經到了午餐時間。他們常常會外出享用漫長的雞尾酒午餐,還經常約上朋友,直到下午晚些時候才返回片場正式開始拍攝。剪輯師山姆・奧斯丁回憶道:“當他們最終遲到歸來時,總是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态度特别友好。‘嘿,邁克,老夥計,抱歉來晚了。好了,開始拍吧!’有時候他們五點才回來,而合同裡還規定他們不能工作到六點以後。”

明星探班也有小插曲:瑪琳·黛德麗到訪時全程無視泰勒,隻與伯頓、尼科爾斯交談,讓泰勒感慨“在自己片場被無視太奇怪了”。舞蹈指導赫伯特·羅斯為泰勒與西格爾設計的路邊小酒館舞蹈,成為影片的經典段落。更令人動容的是團隊的敬業:尼科爾斯與奧斯丁周末無休趕工剪輯,奧斯丁稱“每有機會就沖進剪輯室”;即便泰勒與伯頓有“10點到片場、兩小時化妝、漫長雞尾酒午餐”的特權,導緻影片超期30天、預算翻倍,兩人在鏡頭前仍全力投入,制片廠因“解雇尼科爾斯就會失去伯頓夫婦”而作罷。

從選角博弈到黑白堅守,從台詞之争到審核突破,《靈欲春宵》的幕後故事,本質上是一群創作者對藝術極緻的追求。這些充滿煙火氣的細節與堅持,讓這部黑白經典在半個多世紀後,仍能以“真實”打動觀衆,成為跨越時代的藝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