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杉姐
觀銀幕之光,見衆生之情
01
期待《永無止境》很長時間了,一方面,它是當下國内院線少有的體育人物傳記式紀錄片,張偉麗作為首位亞洲UFC冠軍,背後的故事,非常值得探索。
另一面,導演許慧晶的《棒!少年》珠玉在前,對這位在體育人物紀錄片賽道深耕的導演,印象深刻。
我在上映的當天,就沖進影院,一整個大破防。
這位從農村一拳一拳打到國際賽場的女孩,所有的一切,比我想象中,更艱辛。
02 女王是台上一分鐘
張偉麗出生在河北邯鄲的一個煤礦工人家庭,因為家庭太貧窮,她從小就有改變命運的迫切願望。
但父母都是工人,身邊沒有參照物,張偉麗小時候的願望,就是當一個女保安。
偶然的機會,她學習了武術、散打和拳擊,17歲拿了河北省青年散打冠軍。
因嚴重傷病,張偉麗曾退役去北京謀生,她當過幼兒園老師、旅館前台、保镖、健身房銷售等。
直到有一天,夢想的力量把她重新拽回格鬥場,一路過五關斬六将,拿到了世界級比賽的冠軍。
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中國最能打的女人”,是力量和暴擊的代名詞。
但影片沒有直接将鏡頭對準她的光環和榮譽,而是聚焦疫情期間,張偉麗接連兩次在世界大戰中失利的至暗時刻。
整部片子中,沒有太多世界頂級運動員的氣勢,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憋屈、眼淚、彷徨無措……
那時候的張偉麗,已經30歲,全身傷病,體能下降,明顯完不成老教練蔡學軍的訓練要求。
跑步跑到最後,需要一邊哭一邊被助教推着跑。
每到周四,經常會因為體力不支受傷。
比賽前夕,膝蓋拉傷,直接休息了10天。
太多時刻,張偉麗被教練堵在門口,上演逼迫式訓練。
此時,張偉麗和蔡學軍的矛盾,被所有外力放到最大。
......
蔡學軍是張偉麗身後的戰略家,兩個人一起從0分打到100分之後,出現關系的倦怠和分歧,是必然。
片子裡,張偉麗和蔡學軍有一半的時間,在吵架。隻要蔡學軍一張嘴,張偉麗就開始出現挫敗感。
蔡學軍堅信,超負荷訓練,才能拿下下一個冠軍。
但張偉麗意識到,現在的她,已經不能單靠“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和韌勁來打比賽了。
她需要技術上的突破,以及更專業團隊的訓練計劃。
更糟糕的是,她最珍愛的狗,也在意外中去世。
張偉麗的心情和身體狀态,一起跌到了最低點。
每天的汗水多到能從衣服裡擰出來,但淚水,也一點不少。
她說,感覺自己就像個機器,每天除了無目的的訓練,什麼都幹不了。
很多時刻,鏡頭對準的,是一個暴躁、敏感、無助的張偉麗,和大衆印象中那個在擂台賽上拿下金腰帶的女王,判若兩人,觸目驚心。
賽場上随時有生命危險,但賽場下,每天面對的都是“隻要練不死,就往死裡練”。
張偉麗在紐約的賽前極限減重,鏡頭的窒息感溢出屏幕。
高溫鹽水熏蒸,之後層層裹上塑料布、棉被、帽子。第一回合就已經讓她幾乎虛脫,但這樣的過程,她堅持了三次,痛苦到沒有知覺。
生活中的張偉麗,幾乎隻有訓練和比賽,她想家,但沒時間回去。她想把爸媽接到北京,但教練不允許她分心,她隻能給家裡裝了攝像頭,有空就看,看着看着就哭。
影片中有很多平行鏡頭,張偉麗訓練,爸爸媽媽在老家做農活。
張偉麗輸掉比賽,爸爸媽媽滿面愁容。張偉麗赢下比賽,爸爸高興的高血壓上來,需要跑到醫院拿藥。
父母早就不需要她去拿冠軍改善家庭條件了,隻希望她能早點退下來,踏實生活。
原來,即便是女王,也隻是台上一分鐘的女王。
張偉麗的金腰帶背後,有汗水、有真誠、有決心、但也有團隊人際協作、資金扶持......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是一個整個團隊的協作扶持。
太多太多的人事物,在“冠軍”的頭銜裡,失色了。
02 中式教育的利與弊
《永無止境》首先是體育人物傳記式紀錄片,但在這之外,也傳遞出“教育”“修行”等支線主題。
當中國教練團隊抛家舍業,日日陪伴張偉麗超負荷訓練時,國外的運動員,卻在利用技術和科技,精準突破。
《永無止境》拍了三年,跟随張偉麗輾轉了紐約和泰國。每到一個地區,張偉麗就會找新的團隊介入賽前培訓。
最明顯的對比是,張偉麗在紐約。
在國内時,張偉麗因為想要一個訓練計劃,跟教練團隊吵了不止一次,最終也沒有要到一個計劃。
但是在紐約,新的教練團隊第一時間就拿出了她夢寐以求的訓練計劃。
在國内一直沒有突破的綜合格鬥,在第一時間,就有了突破性的進步。
新教練反問國内團隊,如果明知道她經常因為超負荷訓練而擔心受傷,為什麼一定要讓她超負荷訓練?
新教練堅持認為,32歲的老選手,應該靠技術和智慧取勝,而非汗水。
他們找人來模仿張偉麗要對陣的選手,全方位精準定位,用太空艙等高科技體驗高壓環境。
甚至找來了“觀衆團隊”,有人加油,有人噓聲,提前體驗了賽場環境。要知道張偉麗在上一場比賽中,聽到全場噓聲,開場就蒙了。
和在國内的愁眉苦臉的時光相比,張偉麗在紐約釋放了天性,見識了新的技術,她每天都是樂呵呵的。
中式團隊有錯嗎?沒有。
如果不是堅信“每一滴汗水都是成功的基石”,不會在技術全面被碾壓的情況下,還拿到過冠軍。
中國教練、中國家長,很容易陷入類似“中式教育”的漩渦裡,沒考好,就被認為是不夠努力。
但看過《永無止境》後,相信很多人會認可:教育也有邏輯,有方法。
很多時候,方法或許比努力,更重要。
03 一個運動員的頂級修行
片子中,張偉麗的低谷時期,因為遇到新鮮的團隊,而出現希望。
但是新的教練團隊,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張偉麗努力争取來的。
她不安于現狀,拼命求一個突破,才會想學新的技術,用新的方法。
因為,一個不想求光明的人,即使有梯子,都不會爬到窗口的,内在動力,是最大的力量。
而且,張偉麗是對生活,有善心的人。
她會抱着小狗講心事,一講就是幾個小時。
會因為愛狗去世,提起來就哭,路邊的小鳥受傷了,她撿回來每天拿針筒喂奶。
她是柔軟的,訓練場封閉,訓練時間長,都關不住她和生活的連接。在泰國的時候,她經常坐在椅子上冥想。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張偉麗指着一杯水說,這杯水是自己,因為喝下去就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所以要心懷感激地喝它,同理,在比賽的時候也是在跟自己打,教練也是自己,這樣一來心态就更加坦然了,吵架也少了。
張偉麗的人生很小,小到隻有訓練、比賽、家和狗。但她在又小又封閉的空間裡,找到了人生廣闊的意義,這本身就是一場極緻的修行。
她說她想清楚了比賽的意義,每一場都是和自己打。
《永無止境》拍了三年,在北京、河北、紐約、泰國多地輾轉,最終積累下3000個小時的素材。
因為疫情,國外的拍攝,都由當地的攝影師完成。
鏡頭風格盡管整體是統一的,但美國的拍攝,更有“好萊塢般的電影感”,泰國的拍攝有“海島人文”的特點。
這部分,也是小小的驚喜。
紀錄片永遠是“時間”見真情,厚實的鏡頭素材,本身就是創作者的一份無聲情書。
我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不僅體驗到逆境重生的勵志爽感,更感悟到人物内心的高低起伏,波瀾壯闊,那是比賽場上的厮殺,更驚心動魄的地方。
所以,盡管《永無止境》是一部體育人物的紀錄片,但仍然給我很多啟發和觸動,很值得去大銀幕觀看。
今天,張偉麗在美國紐約舉行的UFC322比賽中,挑戰蠅量級冠軍舍甫琴科失敗。
我相信看過紀錄片的觀衆會明白,張偉麗沒輸過。
因為她一直都在拼命成長,拼命戰勝自己。
這過程,比冠軍頭銜本身,更有意義。不管她接下來的選擇如何,我們都祝福她,深深祝福。
大家好,我是寫文10年的杉姐,
原創不易,看完文章,請記得點個贊、在看+關注。
需要❀你的鼓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