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湧浪之間 #BetweentheWaves
抱着縱觀香港百年興衰的期待走進影院,卻在《湧浪之間》裡經曆了125分鐘的如坐針氈。影片終于結束,聽到其他觀衆抱怨“渾身難受”時,我和朋友感同身受地笑起來。這份坐立難安,不僅源于影院過冷的空調,更源于影片那份拒人千裡的疏離與冰冷。
不可否認,散文詩般的旁白,對身體與機械關系的哲學思辨,以及文革時期為了自由而泅渡的人們與當代跨江遊泳選手的片段銜接,都展現了一些導演的巧思。影片試圖構建一個關于香港、身體與自由的宏大寓言,但它唯獨繞過了最不應該缺少的政治。
于是空洞的概念完全吞噬了血肉,這部紀錄片便失去了最應有的溫度。充斥着冗長、無趣且不知所雲的長鏡頭,卻犧牲了紀錄片最寶貴的人的溫度,最終也隻能淪為一場懸浮的藝術實驗。
最令人扼腕的莫過于對文革偷渡客的淺嘗辄止。那些為了自由與一口飽飯,用肉身橫渡驚濤駭浪的個體,他們才是香港精神最生動的載體,他們的故事裡有時代的回響。如今隻能在狹小逼仄的籠屋中說自己在「等死」。
不關心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刻意抽離了個體情感,想讓觀衆從純粹的影像和概念中去思考,但這最終導緻了影片與觀衆之間巨大的情感鴻溝。
香港,昔日輝煌無限的四小龍之一,如今被暴政摧毀的廢土。明明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拍,太多太多的人值得記錄,實在可惜了這個題材。